冉魏~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的割据政权(350年~352年)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其它政权    冉魏~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的割据政权(350年~352年)






冉魏



350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中文名:冉魏
别名:魏
时间范围:350年 至 352年
主要城市:洛阳、汴梁、襄国等
官方语言:中古汉语(洛阳雅言)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冉闵、冉智

首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南)

上承:后赵


概述

       冉魏(公元350年~352年),是十六国时期由冉闵所建立的一个短暂政权。冉闵,字永曾,出生于魏郡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的父亲冉瞻原本属于乞活军,后来成为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子,并改名为石瞻。 公元349年,后赵武帝石虎去世,导致诸王之间争夺皇位,彼此残杀,政局陷入混乱。在这动荡的局势下,石闵借助大司马李农的支持,成功夺取了后赵政权。到了公元350年的正月,石闵诛杀了石鉴,自立为皇帝,并恢复了自己原本的姓氏——冉。由于冉闵的出身地古魏郡以及都城邺城均位于魏郡治所,因此他将国号定为“魏”,以此表明自己不忘根本的决心,历史上称其政权为“冉魏”。 然而,石虎的儿子石袛在襄国称帝,与冉闵形成对立之势。不仅如此,他还联合了羌族首领姚弋仲和鲜卑族前燕皇帝慕容俊共同对抗冉闵。直至公元351年,石袛被其部将刘显杀害,至此,后赵彻底灭亡。 当时,辽东地区的前燕势力日益强大,他们挥师南下进攻冀州。冉闵在与前燕的交战中被慕容儁擒获并处斩。不久之后,邺城也被前燕军队攻破,皇后及太子投降,标志着冉魏政权的最终灭亡。


【历史背景】
中原大乱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后赵政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故。这一年,石虎去世,其幼子石世继位。然而,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不久之后,石遵发动政变,成功推翻了石世的统治,并自立为帝。在石遵即位后,他任命冉闵担任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以及录尚书事等重要职务,赋予其极高的权力。 然而,石遵并没有儿子,原本他答应立冉闵为太子,但最终却改立自己的侄子石衍为储君,这一决定让冉闵心生不满。当时,孟准等人建议石遵除掉冉闵以绝后患。石遵于是与兄长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此事。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冉闵功不可没,所以不应杀害他。然而,石鉴却将此计划暗中泄露给了冉闵。得知消息后的冉闵,在李农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功诛杀了郑樱桃、石遵以及石衍,并扶持石鉴登上帝位。

        作为回报,冉闵被封为大将军、武德王,逐渐掌控了朝中大权。 然而,石鉴对冉闵掌权心存忌惮,遂指使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在琨华殿策划刺杀冉闵和李农。可惜,这次谋杀行动未能得逞,石鉴为了掩盖自己的意图,不得不迅速处决了参与此事的石苞和李松。 与此同时,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在襄国起兵反叛,联合羌族首领姚弋仲和氐族领袖蒲洪,共同发兵讨伐冉闵和李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石鉴表面上发布诏书派遣军队征讨石祗,实际上却暗中希望借此削弱冉闵的力量。然而,当大军出征后,邺城内部变得空虚,石氏宗室成员如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等人密谋趁机杀死冉闵和李农,但他们的计划再次失败,反而被冉闵和李农剿灭。 随后,羯族将领孙伏都秘密召集三千多名羯族士兵企图发动叛乱。他带着三十名甲士前往劫持皇帝石鉴,并宣称李农等人图谋造反,得到了石鉴的默许和支持。于是,孙伏都率部攻打冉闵和李农,但最终未能成功,只能退回皇宫。此时,石鉴立刻改变态度,骑马去向冉闵和李农揭露孙伏都要造反的事实。冉闵闻讯后立即率兵攻入宫中,不仅诛杀了孙伏都及其数千党羽,还将石鉴幽禁于御龙观,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领数千人严密看守,甚至用绳索将食物吊送给石鉴。 在此背景下,经历了多次针对自己的暗杀事件后,冉闵颁布了一道著名的“杀胡令”。他宣布,所有六夷胡人如果胆敢持有武器,一律格杀勿论。这导致大量胡人开始逃离邺城。随后,冉闵又下令:“今日之后,凡与朝廷同心者可留下,否则任凭离去。同时,城门不再禁止出入。”结果,百里之内的赵人纷纷涌入城内,而胡人、羯人则争相逃亡,甚至出现“填门”的景象。 紧接着,冉闵进一步发布命令:“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赵人,只要能斩下一个胡人的头颅并送到凤阳门,文官即可晋升三级,武官则直接授予牙门将军之职。”于是,冉闵亲自率领汉人军队展开大规模屠杀,无论对方身份贵贱、性别年龄,一概斩首。

      仅一天之内,就有数万人被杀,而在邺城周边地区,更是屠杀了超过二十万胡人。各地驻守的将领也根据冉闵的指令四处追捕并诛杀胡人,期间甚至有不少高鼻长须的汉人也被误认为是胡人而惨遭杀害,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随着冉魏政权的最终覆灭,之前被迫迁徙到邺城一带的胡人,包括青州、雍州、幽州、荆州等地的居民,纷纷返回故乡。然而,在返乡途中,他们因互相争斗、饥饿疾病等原因,仅有不到十分之二三的人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这场浩劫不仅深刻改变了当时的民族格局,也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


冉魏建立
       邺城之战是一场充满波澜壮阔情节的战役。石琨、张举与王朗率领着七万大军向邺城发起猛烈进攻。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冉闵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仅带领千余骑兵,在城北迎击敌军,并成功斩杀了三千人,取得了初步胜利。 然而,内部却暗流涌动。石鉴(也有记载为李鉴)秘密派遣宦官传递书信,企图召集亲信趁虚袭击邺城。但这一阴谋被宦官察觉并迅速上报给冉闵和李农。得知消息后,冉闵与李农当机立断,立即策马返回邺城。他们采取果断行动,不仅诛杀了石鉴,还清除了石虎家族的三十八位孙子,彻底消灭了石氏一族,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随后,冉闵正式称帝,颁布大赦天下囚犯的诏令,改年号为永兴,建国号为大魏,史称冉魏。为了彰显正统性,他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亲冉瞻为烈祖高皇帝,母亲王氏则被尊为皇太后。同时,他还册封自己的妻子董氏为皇后,长子冉智为皇太子,其他儿子如冉胤、冉明、冉裕等皆封为王。此外,他任命李农为太宰,兼太尉及录尚书事,并加封齐王,李农的儿子们也都被封为县公。然而,不久之后,冉闵便对李农起了疑心,最终将其与三个儿子一并诛杀。与此同时,文武百官皆晋升三级官位,以示恩宠。 战局并未因此平息。石祗派遣相国石琨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邺城,大军一路推进至邯郸驻扎。石祗麾下的镇南将军刘国也从繁阳赶来与石琨会合,意图形成夹击之势。然而,冉闵再次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在邯郸一带重创石琨军队,造成数万敌军伤亡。刘国见势不妙,急忙撤退至繁阳。 与此同时,苻健从枋头入关,局势愈发复杂。张贺度、段勤与刘国、靳豚等人在昌城集结,准备联合进攻邺城。面对严峻形势,冉闵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派遣尚书左仆射刘群担任行台都督,指挥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领十二万步兵与骑兵在黄城安营扎寨。而他自己则亲自统领八万精锐部队作为后续支援,在苍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在这场战斗中,冉闵的军队以雷霆之势击溃了张贺度等人的联军,共计斩杀两万八千敌军。靳豚在逃至阴安时被追上并斩首,其部众全数被俘虏。冉闵整顿兵马,凯旋而归。

      此时的冉闵已拥有三十多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军队声势浩大,旌旗与钟鼓绵延百余里,威势之盛甚至超过了昔日石氏家族鼎盛时期的表现。这一系列辉煌战绩奠定了冉魏在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前燕灭魏
      冉闵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引起了胡虏的强烈仇视。在公元350年,石虎之子石祗于襄国称帝。到了351年,石祗联合鲜卑、羌人等势力,对冉闵展开了夹击。然而,这场战争最终以冉闵的战败告终。同年四月,石祗部下的刘显杀死了石祗,并向冉闵投降,这也标志着后赵的灭亡。

      352年,后赵刘显对邺城发动了攻击并自立为帝,但很快也被冉闵攻灭。当时,由鲜卑族慕容氏建立且占据辽东的前燕,趁此机会占据了幽州,并分三路军队南下。其中,慕容恪率领的前燕军在廉台与冉闵展开激战。战斗初期,冉闵表现出色,连续十次出击皆取得胜利。然而,由于中计,他陷入了鲜卑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危急关头,冉闵左手持双刃矛,右手执钩戟,顺风迎击敌军,成功斩杀了三百余名鲜卑士兵,并向东突围了二十多里。然而,他的坐骑朱龙马突然倒地而亡,导致冉闵被随后赶上的前燕兵生擒。 前燕君主慕容俊质问冉闵:“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敢称帝?”面对质问,冉闵毫无惧色,怒斥道:“你们这些如同禽兽般的夷狄都能称帝,我身为华夏英雄,为何不能称帝?”慕容俊听后大怒,命令将冉闵鞭打三百下,随后将其送往龙城。

         最终,冉闵在龙城(今辽宁朝阳)的遏陉山被斩首。据传,当冉闵被斩首后,遏陉山左右七里的草木全部枯萎,蝗虫肆虐,自五月起便天旱无雨,直至十二月才有所缓解。为了平息天象异常,慕容俊派遣使者前往祭祀冉闵,并追谥其为武悼天王。当天,天空降下大雪,积雪深过人膝。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慕容俊派遣慕容评率大军围攻邺城。此时,太子冉智尚且年幼,蒋干宣布归顺东晋,并派人前往东晋请求援军。东晋濮阳太守戴施得知此事后,向蒋干索要传国玉玺。然而,蒋干犹豫不决。戴施见状,便率领一百余名壮士进入邺城,欺骗蒋干说:“暂且把玉玺交给我。我会快马加鞭去禀告天子,天子一定会相信你的绝对忠诚,并派发足够的军粮来接济你们。”蒋干信以为真,将玉玺交给了戴施。戴施则宣称派何融去迎接军粮,暗中却命令督护何融怀揣玉玺送往京师。 与此同时,长水校尉马愿与龙骧将军田香打开城门,向慕容评投降。戴施和蒋干为了保命,让人用绳子从城楼放下去,逃离了邺城。慕容评随即将冉闵的妻子董皇后、太子冉智以及众多王公大臣押送至蓟城。中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等人因不愿屈服于前燕,选择自杀殉国。至此,冉魏宣告灭亡。

【主要官员】

1.李农,太宰、太尉、录尚书事、齐王。
2.申钟,太尉。
3.刘茂,司徒。
4.石璞,司空。
5.条枚,司空。
6.董闰,大将军。
7.张温,车骑将军。
8.王泰,卫将军。
9.王谟,尚书令。
10.徐机,尚书令。
11.王简,尚书令。
12.刘琦,尚书左仆射。
13.张乾,尚书左仆射。
14.郎肃,尚书右仆射。
15.王衍,侍中。
16.李琳,侍中。
17.缪嵩,侍中。
18.卢谌,中书监。
19.聂熊,中书监。
20.李垣,中书令。
21.韦謏,光禄大夫。
22.郎闿,特进。


【家族成员】

祖父:冉隆,元皇帝

父亲:冉瞻(冉良、石瞻)(299~328)高皇帝,表字~弘武,庙号~烈祖,石虎养子

【冉魏:350正月~352四月】

【一】

姓名:冉闵
表字:永曾
生母:王太后 
封爵:修成侯、兰陵公、武德王
庙号:——
谥号:平皇帝、武悼天王
在位:350(正)-352(正)
生卒:322?-352
年号:永兴350(正)-352(正)

 

【二】

姓名:冉智
表字:
生母:董皇后
封爵:海宾侯
庙号:
谥号:
在位:352年正月-354年
生卒:?-354年
年号:沿用  永兴 352年正--四月)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2日 20:4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