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

首页标题    汉朝    汉朝之东汉    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






汉章帝刘炟




全名:刘炟
别名:汉章帝

庙号:肃宗
谥号:孝章皇帝
封号:皇太子(即位前)
年号:

1,建初(76年-84年八月)

2,元和(84年八月-87年七月)

3,章和(87年七月壬戌改元--88年)
时代:东汉
民族:汉族

在位:75年9月5日 至 88年4月9日

生卒:56年-88年4月9日

出生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逝世地:章德前殿 (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敬陵


概述

      汉章帝刘炟(公元56年-88年4月9日),是东汉的第三位皇帝,于75年至88年间在位。他是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母亲为贾贵人。

     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刘炟被立为皇太子。在他即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以改善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在政治方面,他一改其父明帝时期严厉苛刻的政策,推行宽厚仁政,放宽了刑律,并废除了五十余条苛法,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减轻了民众的压力。 在经济上,刘炟颁布了胎养令,规定每位怀孕的女性可获得三斛谷物的赏赐,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他减轻了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从事耕作。此外,他还恢复了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制度,这些措施不仅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也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刘炟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曾派遣军队解救被困西域的三百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英勇故事,彰显了汉朝军队的英勇无畏。不仅如此,他还两次派兵增援班超,加速了东汉重新掌控西域的进程,进一步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 文化领域,刘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观会议,促进了经学思想的统一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外交方面,狮子与长颈鹿首次传入中国,刘炟还选派宫人驯狮,这被认为是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的起源之一,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四月九日,刘炟去世,享年三十三岁。他被追谥为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刘炟以其勤政爱民、虚怀纳谏、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成为了一位名留青史的仁君,被誉为“帝王中的长者”。他的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生产发展,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刘炟晚年宠爱章德窦皇后,对外戚的防范有所放松,导致在其去世后出现了窦氏专权的局面。尽管如此,刘炟依然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史称“章草”,并对儒术极为推崇,曾命令诸儒讨论《五经》异同,编撰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制定《汉礼》一百五十篇,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炟出生于建武中元一年(公元56年),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位皇子,他的母亲为贾贵人。在那个时代,皇子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帝国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永平三年(公元60年)二月十九日,年仅五岁的刘炟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他成为了未来皇位的继承者,更体现了汉明帝对他的厚望与信任。自幼年起,刘炟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才华。他性格宽厚仁慈,待人宽容大度,这种特质使他在宫廷中备受赞誉。同时,他对儒家学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勤奋学习经典著作,深入研读圣贤之言。这种对儒术的执着追求,使得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深得父亲汉明帝刘庄的喜爱与器重。 汉明帝深知治国理政之道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刘炟所展现出的品德修养与学识涵养,无疑为他日后成为一位贤明君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位为帝

   永平十八年,即公元75年的八月初六这一天,汉明帝离世。十九岁的刘炟遵循着历史的传承与家族的重托,在这一天正式登基成为新一任的皇帝。 刘炟即位后,尊称自己的嫡母皇后马氏为皇太后,这位马氏便是后来被敬称为明德皇后的伟大女性。同年八月十六日,怀着对先帝无尽的敬重与哀思,刘炟将汉明帝隆重地安葬于显节陵,这座陵寝成为了承载汉明帝一生功绩与荣耀的地方。 而在十月初二这一天,新帝刘炟颁布诏令,大赦天下。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新帝的仁慈与宽容,也寓意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国家将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刘炟的即位标志着东汉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将肩负起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重任,续写汉室的辉煌篇章。

 

 

勤政爱民
      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始终秉持勤政爱民的执政理念,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仁德。 永平十八年(75年)十一月,面对北匈奴对西域的威胁,汉章帝果断下令征西将军耿秉驻扎酒泉,严密防范。同年,当戊己校尉耿恭遭遇困境时,汉章帝派遣酒泉太守段彭率军救援,最终成功解救,创造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烈篇章,彰显了朝廷对边疆将士的关怀与支持。 同年,中原地区遭受大瘟疫侵袭,京师洛阳及兖、豫、徐州等地遭遇严重旱灾。面对天灾,汉章帝展现了一位仁君应有的担当:不仅免除灾区的田租和刍稿税赋,还开仓放粮,及时救济受灾百姓,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建初元年(76年),汉章帝继续关注边疆稳定。酒泉太守段彭奉命讨伐车师,取得重大胜利。面对武陵蛮族叛乱、云南哀牢夷反叛等事件,汉章帝一方面积极组织军事力量进行平定,另一方面颁布罪己诏反省自身,展现了一位明君应有的自省精神。同年十月,在武陵郡兵的英勇作战下,成功平定了蛮族叛乱;十一月,针对阜陵王刘延谋反事件,采取适当措施将其贬为阜陵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建初二年(77年),面对烧当羌的反叛,金城太守郝崇初次出征失利后,汉章帝迅速调整策略,派遣行车骑将军马防率军征讨,次年四月终于在临洮一战告捷。十二月,正式册封马防为车骑将军,表彰其功绩。 建初三年(78年)三月,汉章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并向民众赐爵、分发粮食,与民同庆。建初四年(79年)四月,又册立皇子刘庆为皇太子,再次赏赐臣民,共享喜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十一月,汉章帝在洛阳白虎观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汇聚了当时众多经学大师,就五经异同展开深入讨论。会后,汉章帝命史官班固整理编纂《白虎通》,这部著作不仅成为研究汉代经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次会议,汉章帝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为汉朝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始终坚持“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注重边疆安全,又关心民生疾苦,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贤明君主。


调节军政
       在东汉时期,为了巩固和稳定国家的军政局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建初五年(公元80年),汉章帝刘炟收到了远在西域的班超将军请求增派援兵的奏折。班超当时正在为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而奋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急需朝廷的支持。刘炟高度重视此事,立即派遣徐干率领由弛刑徒和义从士兵组成的1,000人精锐部队前往支援。当徐干抵达后,与班超紧密配合,成功击溃了疏勒国都尉番辰的叛军,斩敌首级超过一千余,取得了重大胜利,有效打击了反叛势力的嚣张气焰,稳定了当地局势。 然而,频繁的军事行动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建初六年(公元81年),为了解决因长期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导致的经费短缺问题,刘炟颁布诏书,决定恢复盐铁官营制度。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掌控,还削弱了地方豪强通过经营盐铁获取巨额利润的能力,从而避免他们凭借经济实力挑战朝廷权威,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

       建初八年(公元83年),鉴于班超在西域的卓越贡献,刘炟任命他为将兵长史,并晋升徐干为军司马。同时,为了促进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还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国使者返回,并赠送大量锦帛作为礼物,以示友好。次年(公元84年),再次派出代理司马和恭带领八百名士兵前往西域增援班超,确保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到了元和元年(公元84年),由于连年自然灾害以及战事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粮食价格飞涨、县官经费紧张的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刘炟采纳了尚书张林提出的建议,暂停货币发行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重新启动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法,从交阯、益州等商业繁荣地区征收贸易税,充实国库。此外,针对部分地区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难的情况,允许那些没有田地且愿意迁移到肥沃地带生活的民众自由迁移。到达新居所后,政府将无偿提供公田供其耕种,并雇佣劳动力帮助开垦,免费提供种子和农具,免除五年的田租以及三年的人头税。对于日后想要返回原籍的居民,也不加限制,充分体现了朝廷以人为本、关爱民生的理念。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为了鼓励人口增长,刘炟颁布了“胎养令”,规定凡怀孕妇女可获得三斛谷物补贴,其丈夫当年可免交赋税,以此减轻家庭负担,促进人口繁衍,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举措彰显了东汉王朝在治理国家方面既重视军事防御又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战略思想。


封禅泰山

       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的二月丙辰日,汉章帝刘炟率领庞大的仪仗队伍,开始了前往泰山进行庄严而神圣的封禅大典的征程。这一举动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因为刘炟是继光武帝之后,东汉第一位重启封禅泰山这一古老传统的皇帝。 当队伍抵达泰山后,辛未日这天,按照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传统仪式,举行了盛大的柴祭,以敬奉天地及众多神灵。紧接着,在壬申日,汉章帝于汉武帝曾修建的汶上明堂内举行祭祀五帝的典礼,并特别将光武帝作为配享对象,整个过程严格遵循洛阳明堂的礼仪规范,庄重肃穆。到了癸酉日,又专门对西汉与东汉享有庙号的历代先帝进行了祭祀,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此次封禅之旅不仅汇聚了朝廷文武百官、皇室宗亲等重要人物,还吸引了来自遥远国度的贵宾参与其中。

           这些宾客有的来自沙漠之北,有的来自葱岭之西,他们不畏千里跋涉,克服重重困难,前来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咸来助祭”,使得整个封禅仪式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充分彰显了东汉王朝的强大国力与文化魅力。同年四月,汉章帝刘炟顺利返回京都洛阳,此次封禅活动圆满结束。


中年去世

        汉章帝刘炟的一生虽不算漫长,却也波澜壮阔。在他统治期间,国家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在元和年间(84-87年),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事件。侍中郭举与后宫女子私通,甚至胆大妄为地拔出佩刀惊吓到了汉章帝刘炟。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宫廷内部管理的漏洞,也对皇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所幸,这一危机并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无疑给刘炟的晚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这位勤勉治国的君主在章德前殿驾崩,享年仅三十三岁。他被追封为孝章皇帝,庙号肃宗。根据他的遗诏,要求丧事从简,一切依照安葬其父汉明帝的制度进行,不建寝庙。同年三月十八日,刘炟被隆重安葬于敬陵,该陵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 汉章帝刘炟的一生,无论是他在位时的政绩,还是他离世后的安排,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先祖传统的尊重。他的早逝不仅是东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也让后人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敬仰。


【主要成就】
政治(政宽刑疏)

        东汉时期,政治理念逐渐向宽厚、仁慈的方向转变。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兖州、豫州和徐州等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大地干涸千里,饥荒肆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汉章帝刘炟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与仁君风范。他一方面迅速调集国库中的粮食,组织紧急救援行动,确保受灾群众能够获得基本的食物保障;另一方面,召集朝廷重臣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自然灾害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而政事得失又会影响阴阳平衡。因此,解决灾害问题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援助,更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反思与调整。 司徒鲍昱深谙治国安邦之道,在朝堂之上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前几年处理楚王刘英案件时,牵连甚广,抓捕人数众多。这其中不乏无辜之人,许多人因受牵连而蒙冤入狱,导致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甚至有些人含恨九泉。这种局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极有可能是造成此次旱灾的重要原因。” 尚书陈宠也上疏进言:“治理国家如同调弦奏乐,若弦绷得太紧则容易断裂,同样地,过度严苛的刑罚只会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陛下应当放宽刑律,以彰显圣明。” 刘炟采纳了两位大臣的意见,颁布大赦令,释放无辜囚犯,使他们得以重返家园,与亲人团聚。同时,他下令禁止使用酷刑,并废除了“妖言罪”,取消了五十多条通过玩弄法律文字游戏来陷害无辜者的条款。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法律文明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爱戴。此后,社会风气日益祥和安宁,吉祥的征兆屡屡出现,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刘炟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位贤明君主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责任感。他的施政方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也为东汉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试官制度

        在汉代,察举孝廉的选拔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被举荐为孝廉的人,在未经严格考核的情况下就直接封官任职,这导致了官员队伍中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刘炟颁布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试官制度。 根据这项新制度的规定,凡是被举荐为孝廉并入选者,必须先接受一定期限和内容的试用期考察。他们将被安排到相应的官职岗位上进行试用,只有经过试用期且表现合格的人,才会被正式授予官职并予以任用;而对于那些在试用期内未能达到要求的人,则会被淘汰,不再给予任职机会。 此外,对于那些在孝悌品行方面表现特别优秀,但可能不适合通过常规途径进行试职考核的人,相关部门需要单独撰写详细的奏疏上报给朝廷。这类人员是否能够得到任用,最终将由天子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定夺处理。 这一试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员选拔的质量和公正性,为东汉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选拔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担任各级官职,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使得更多的人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和才能培养。

 

禁除酷刑
       汉章帝刘炟的统治时代堪称一段充满人文关怀与法治进步的重要历史时期。刘炟秉持着宽厚仁慈的治国理念,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大力推行废除酷刑政策。过去,一旦有人犯下谋逆等重大罪行,不仅本人要受到严惩,就连其亲属也会无辜遭受牵连,这种株连九族的做法显然过于残忍。刘炟果断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彰显了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对于那些犯罪情节较轻的囚犯,刘炟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处理。他下令将部分罪犯减刑后迁往边境地区,既给予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又充实了边疆的人口,可谓一举两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刘炟采纳了尚书陈宠的建议,大刀阔斧地改革刑法体系。他亲自下令废除了多达五十余条涉及酷刑及残忍处罚的法令条款,使整个司法制度变得更加公正、合理、人性化。 为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刘炟十分重视官吏选拔工作,力求任用廉洁奉公、能力出众的官员作为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他认为,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清明的理想目标。 针对当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刘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予以打击,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积极促进人口增长。他还致力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和赋税压力,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过这些举措,刘炟成功地为东汉王朝开创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新局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经济】
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在建初六年(公元81年),汉章帝刘炟面临着国家财政上的严峻挑战。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国家的开支巨大,财政面临严重压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朝廷内部展开了关于恢复盐铁官营制度的讨论。 当时的大司农郑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推行盐铁官营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汉章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未采纳郑众的建议,而是决定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一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紧张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盐铁生产与销售收归国有,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掌控。 盐铁官营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通过经营盐业获取巨额财富的能力,使得他们难以凭借经济实力与朝廷抗衡。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为东汉王朝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准均输
      东汉元和元年,即公元84年,当时全国面临着谷物价格高涨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也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各级官府的经费出现了短缺,这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尚书张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他认为,谷价之所以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贬值。因此他建议可以停止使用金属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转而采用布帛来征收赋税,这样既能稳定物价,又能满足全国各地对于物资的需求。此外,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无论价格如何波动,民众都必须购买。基于这一点,张林认为官府可以直接控制食盐的销售,从而确保国家能够从这项必需品中获取稳定的收益。同时,他还提出应该重视交阯、益州等边疆地区的市场贸易,通过收取商业活动中的利润,为国家增加额外的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是,张林主张重新推行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以此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和供应,维护市场的稳定。 皇帝刘炟对张林的提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认为这些措施确实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是,他颁布诏书,正式决定采纳这些建议并付诸实施。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东汉政府积极应对经济挑战的决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颁布胎养令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汉章帝刘炟颁布了一项重要的诏令——胎养令。这项政策充分体现了朝廷对人口繁衍的重视以及对民生的关怀。 具体内容为:“如今凡是怀有身孕的妇女,朝廷将赏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并且免除其丈夫一年的赋税与徭役。”这一举措旨在减轻孕妇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孕妇及其胎儿的健康,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此法令一经颁布便被正式记录下来,成为一项长期实施的规定。 在胎养令实施后,东汉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从汉明帝末年(公元75年)的3412万口,到汉章帝末年(公元88年),短短12年间,人口总数达到了4335万口,增加了923万之多。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良好,也彰显了政府政策对于人口增殖的重要推动作用。


【文化方面】
白虎观会议

      东汉时期,文化领域迎来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事件——白虎观会议。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鉴于当时经学家们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存在诸多分歧,汉章帝刘炟决定采取措施以统一思想、规范学术。他召集了众多朝廷重臣、博士以及知名学者,在洛阳的白虎观内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学术讨论会,专门探讨五经中的不同观点与解释。 这次会议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学术争议,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整理和统一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朝廷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建设。经过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讨后,皇帝命令当时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将会议上的讨论成果汇编成书,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白虎通德论》,也称作《白虎通议》或简称《白虎通》。这本书成为了汉代唯一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关于五经研究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汉代经学发展、思想演变以及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建初八年(公元83年)冬十二月戊申日,刘炟颁布了一道诏书——《令选高才生受古学诏》,诏书中明确指出要从众位儒者中挑选出才华出众的年轻人,让他们学习包括《左传》、《谷梁春秋》、《古文尚书》和《毛诗》在内的古籍经典,旨在扶持那些相对冷门但又极具价值的学术流派,扩大各种学术见解的影响力。这也标志着“高才生”这一称呼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之中。

        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为了更精确地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汉朝政府进行了历法改革,正式采用由李梵等人创制的新历法——《四分历》。这一举措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军事方面】
      汉明帝统治时期,西域的众多部落纷纷归顺中原王朝。于是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朝廷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等重要职位,以加强对于西域地区的管理与治理。 然而,次年即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不幸驾崩后,局势发生了变化。焉耆国与龟兹国联手发起了对西域都护陈睦的攻击并将其消灭。与此同时,车师国也联合了北方的匈奴势力,将戊己校尉耿恭所部重重包围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新继位的汉章帝刘炟深知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来解救被困的将士们,并且稳定西域局势。他采纳了鲍昱提出的建议,派遣征西将军耿秉率军驻扎在酒泉地区作为支援力量。同时命令酒泉太守段彭率领救援部队前往营救戊己校尉耿恭。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春天,段彭带领着东汉军队抵达交河城并与敌军展开激战。在这场战斗中,东汉军队大获全胜,斩杀了三千八百多名敌军士兵,缴获了三万七千多头牲畜。北匈奴看到形势不利,被迫撤退逃离战场。而车师国则重新归降了东汉王朝,使得西域局势再次得到了稳定。这次成功的营救行动不仅挽救了被困的将士们的生命,更彰显了东汉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对于边疆地区的有效管控能力。

 

撤销西域都护
        在东汉时期,面对当时复杂多变的边疆局势和实际存在的诸多挑战,朝廷做出了战略性调整。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刘炟经过深思熟虑,鉴于当时国家在人力、物力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暂时放弃对西域地区的直接管辖。 具体而言,这一年的决策包括接回戍守在西域的戊己校尉,不再继续派遣西域都护前往该地区任职。这意味着汉朝政府对于西域的直接军事与行政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积极进取转为战略收缩。 到了建初二年(公元77年),汉朝进一步撤回了驻扎在伊吾地区的军队。伊吾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汉朝军队的撤离,原本相对稳定的区域出现了权力真空,北匈奴迅速抓住这一机会,乘虚而入,进占了伊吾地区,改变了当地的势力格局。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汉朝中央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也体现了边疆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缘政治变化。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边疆事务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整体实力和战略布局,以确保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

 

容许班超驻留西域
     在建初二年(公元77年),班超正在疏勒国执行外交和军事任务时,收到了朝廷下达的撤军诏书。面对这一命令,班超开始着手准备返回中原的事宜。 然而,当疏勒国的百姓得知班超即将离开的消息后,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与忧虑之中。他们深知,在班超及其所代表的大汉力量离开之后,这个地区将再度面临来自北方匈奴的侵扰与威胁。疏勒都尉更是表现得尤为激动,他抽出长刀,满脸泪痕地仰天长叹:“汉朝使者若弃我们而去,我国必将被匈奴吞并灭亡。与其等待明日的死亡,不如今日追随汉使,护送他平安归乡!”说完,这位忠诚的都尉便毅然决然地引刀自尽,以表达对班超以及大汉王朝的支持与不舍。 班超虽然内心也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但身为臣子必须遵从君命。于是他强忍着悲痛继续向东行进。当他抵达于阗国时,这里的人们早已闻讯赶来迎接这位深受爱戴的汉使。当得知班超即将东归的消息后,所有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更有不少人直接趴在地面紧紧抱住班超坐骑的马腿,恳求他不要离开。 面对如此真挚而热烈的情感,班超实在不忍心辜负这些远方朋友的信任与期望。因此,他决定暂时留下来,并立即向皇帝刘炟上书陈情,请求允许自己继续留驻西域,以稳定当地局势,保护各族人民免受外敌侵害。最终,明帝刘炟被班超的忠诚与责任感所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使得班超得以继续在西域开展他的伟大事业。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大汉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更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增援班超

     班超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建初三年(78年),班超成功攻克了姑墨石城,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西域的地位,也为进一步平定西域奠定了基础。为了继续推进这一战略目标,班超向当时的皇帝刘炟上书,请求派遣更多的兵力增援,以确保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稳定西域局势。 刘炟对班超的请求高度重视,并于建初五年(80年)派遣徐干率领一支由弛刑徒和义从组成的千人部队前往支援班超。徐干抵达后,与班超紧密合作,迅速展开军事行动。他们共同对抗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大破敌军,斩杀千余人,极大地震慑了周边的不稳定势力,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在班超的努力下,他意识到乌孙国是西域诸国中最为强大的一员,因此建议刘炟派遣使者前往乌孙进行友好访问。刘炟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遣使臣前往乌孙,表达了汉朝政府的友好意愿。乌孙国王对于汉朝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派遣使者回访汉朝,正式确立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乌孙的支持使得汉朝在西域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刘炟对此非常满意,遂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政府在西域行事的重要权力。 由于班超与汉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加上乌孙的内附,班超在西域的威望日益增长。西域各国纷纷表示愿意接受班超的领导和节制,这不仅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铺平了道路。 到了建初九年(84年),刘炟再次派遣和恭担任代理司马,率领八百名士兵增援班超,以进一步巩固其在西域的军事力量。这一系列的增援措施,充分体现了汉朝政府对班超的信任和支持,也标志着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讨匈奴
   在汉章帝统治时期,曾经重现了汉宣帝时代乌桓、丁零、乌孙联合攻打匈奴的经典战役模式。从元和元年到元和二年正月这段时间里,北方的匈奴势力已经陷入了极度衰弱的状态。 此时的北匈奴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内部党羽纷纷离散,外部则遭遇多方面的攻击。南部的汉朝军队对其正面进攻,北部的丁零部落不断侵扰,东部的鲜卑族也发起猛烈袭击,而西部的西域诸国同样对匈奴展开攻击。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北匈奴难以维持自身的政权稳定,只能选择远遁他处以图生存。 到了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东汉孝章皇帝为了彻底解决北匈奴问题并巩固边境安全,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他设立了丰厚的赏赐制度,激励南匈奴、乌桓以及鲜卑等部族共同出兵讨伐北匈奴。此次军事行动取得了辉煌战果,联军大败北匈奴。特别是乌桓和鲜卑两支队伍,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成功斩杀了北匈奴的优留单于,沉重打击了北匈奴的士气与实力,为东汉王朝的边疆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交】
      在外交史上,月氏(贵霜帝国)与东汉之间的交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东汉时期,月氏就曾协助东汉军队击败车师国,为维护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贵霜帝国派遣使者携带珍贵的宝物、扶拔(即长颈鹿)和狮子等稀有动物前来朝贡,并表达了希望与东汉联姻的愿望,请求迎娶一位东汉公主。然而,当时的名将班超认为两国国情不同,且联姻未必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因此婉拒了这一请求。尽管如此,这次交流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标志着狮子与长颈鹿首次传入中国,也记录了外邦向中国进献这些珍稀动物的最早历史文献。 此次事件虽然以贵霜王心生不满告终,但它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与交流。


【汉章帝刘炟.家庭成员】
祖父:光武帝 刘秀

父亲:汉明帝.刘庄
母亲:贾贵人.贾氏

(兄弟)

长兄:刘建,千乘哀王,建立千乘国(今山东高青)
次兄:刘羡,陈敬王,建立陈国(今河南淮阳)
三兄:刘恭,彭城靖王,建立彭城国(今江苏徐州)
四兄:刘党,乐成靖王,建立乐成国(今河北冀州)
六弟:刘衍,下邳惠王,建立下邳国(今江苏睢宁)
七弟:刘畅,梁节王,建立梁国(今安徽砀山)
八弟:刘昞,淮阳顷王,建立淮阳国(今河南淮阳)
九弟:刘长,济阴悼王,建立济阴国(今山东定陶)

(姐妹)

刘姬:获嘉长公主,食邑河内郡获嘉县,驸马为杨邑侯冯鲂之子冯柱,官至将作大匠
刘奴:平阳公主,食邑河东郡平阳县,驸马为关内侯冯勤之子冯顺,官至大鸿胪
刘迎:隆虑公主,食邑河内郡隆虑县,驸马为牟平侯耿舒之子耿袭
刘次:平氏公主,食邑南阳郡平氏县
刘致:沁水公主,食邑河内郡沁水县,驸马为高密侯邓禹之孙邓乾
刘小姬:平皋公主,食邑河内郡平皋县,驸马为高密侯邓禹之孙邓蕃,官至侍中
刘仲:浚仪公主,驸马为淮陵侯王霸之孙王度,官至黄门侍郎
刘惠:武安公主,驸马为征羌侯来歙之孙来棱,官至黄门侍郎
刘臣:鲁阳公主,食邑南阳郡鲁阳县
刘小迎:乐平公主,食邑东郡太清县
刘小民:成安公主,食邑颍川郡成安县

(后妃)
皇后:窦皇后,谥号~章德皇后(大司空窦融曾孙女)

(妃嫔)

窦贵人:章德皇后之妹
大梁贵人:九江太守梁统孙女
小梁贵人:大梁贵人之妹,被汉和帝追谥为恭怀皇后
大宋贵人:卫将军宋昌八世孙,被汉安帝追谥为敬隐皇后
小宋贵人:敬隐皇后之妹
申贵人:申氏世两千石

(儿子)

刘伉~千乘贞王,生卒?- 93年,生母--
刘全~平春悼王,生卒 ?- 79年,生母--
刘庆~清河孝王,生卒?- 107年,生母宋贵人
刘肇~汉和帝 ,生卒79年-106年,生母梁贵人 
刘寿~济北惠王,生卒?- 120年,生母申贵人
刘开~河间孝王,生卒?- 131年,生母申贵人
刘淑~城阳怀王,生卒?- 94年,生母--
刘万岁~广宗殇王,生卒?- 93年,生母--

(女儿)

刘男~武德长公主
刘王~平邑公主(嫁冯勤之孙冯由)
刘吉~阴安公主

汉朝:【简介

汉朝:【汉朝之西汉

汉朝:【汉朝之东汉

汉朝:【帝王世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范围

【其他阅读】
=======
2025年1月21日 18:1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