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婴~西汉末代国君(5年-25年2月)
西汉末代国君~刘婴
全名:刘婴
别名:汉孺子、孺子婴
号:孺子
封号:皇太子(未称帝)、定安公(禅位后)
年号:居摄(6年)、初始(8年)
时代:西汉
在位时间:6年 至 8年
出生地:沛郡广戚国(位于今山东省微山县)
生卒:5年--25年2月
前任: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继任:新始建国帝王莽
民族:汉族
刘婴简介
刘婴(公元前5年-公元25年2月),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他于居摄元年三月己丑日(公元6年4月17日)被立为西汉皇太子,直至始建国元年正月癸卯日(公元9年1月10日),始终未能登基称帝。王莽掌权后,称其为“孺子”,史称“孺子婴”。 刘婴在年仅一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成为西汉末期一位特殊的储君。然而,在他四岁那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迫使刘婴禅让皇位。此后,刘婴被囚禁在宫中,王莽下令禁止任何人与他交谈。长期的孤独和压抑环境,使得刘婴逐渐失去了正常的认知能力,长大后连基本的农事和家畜都不认识,言语表达也变得含糊不清,最终成为一个心智受损的人。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二月,刘婴在临泾被李松杀害,结束了他悲剧性的一生。刘婴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西汉末年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平经历 】
立为太子
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不幸病逝。此时,外戚权臣王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时刻。他深知自己直接登基为皇帝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决定另立一位傀儡皇帝以稳固自己的权力。 王莽以汉宣帝的年长后人与汉平帝属于兄弟辈份、不适合继承皇位为由,从宣帝玄孙中精心挑选了最年幼的广戚侯刘显之子刘婴作为新的继承人。这一选择不仅符合王莽对局势的掌控需求,也为他后续的权力运作埋下了伏笔。 为了让自己能够行使皇帝般的权力,王莽需要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于是,在迎立刘婴即位的当月,武功县长孟通在挖掘水井时发现了一块上圆下方的大白石,上面赫然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血红色大字。这一所谓的“符命图谶”被迅速呈报给太皇太后王政君。 面对王莽的野心,年逾古稀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虽重用娘家之人,但她内心依然坚守着刘家的江山社稷。她万万没想到王莽竟有篡夺皇位之心,一时气愤不已,严厉斥责了王莽的行为。然而,王莽的叔伯兄弟、太保王舜却在一旁劝说:“事已至此,确实难以挽回。王莽并无他意,只是想通过摄政来增强自己的权威,以便更好地治理天下。”在无奈之下,王政君最终被迫同意按照王莽等人的提议下诏书:“令安汉公居摄践祚,仿照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将武功县作为安汉公的采地,并命名为汉光邑。” 所谓“居摄践祚”,指的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由大臣代行天子职权。这里的“践祚”一词来源于古代宫殿建筑,庙寝堂前设有两阶,东阶为主阶,称作“阼阶”。阼阶之上为主位,故而称帝王即位行事为“践祚”。
既然元后已经同意王莽居摄,群臣便从《尚书》和《周礼》等古籍中寻找周公居摄时的相关规制,进而提出了王莽居摄的具体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王莽需身着天子服饰,使用天子仪仗;面南背北接受群臣朝拜,处理国家大事;出入时要戒严,臣民在其面前自称臣妾,完全遵循天子制度;祭祀典礼之时,赞礼者应称其为“假皇帝”,臣民则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为“予”,其发布的公文也被称为“制”。 以上这些规定几乎与真正的皇帝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当王莽朝见太皇太后和皇后时,仍需使用臣子之礼,且其所居住的地方也只按照诸侯的标准设置。
这最后一条成为了对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一丝安慰,同时也彰显出王莽在权力博弈中的微妙平衡之道。
傀儡生涯
西汉平帝驾崩后的第二年(公元6年)正月,王莽正式就任“假皇帝”。他为了彰显自己是西汉帝国的真正主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王莽改元为“居摄元年”,这一举措标志着新纪年的开始。其次,他亲自到南郊祭祀天帝、前往东郊迎接春天,并在明堂举行了盛大的大射礼。这些原本都是皇帝才能主持的重要仪式,但此时两岁的孺子婴显然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因此这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便由王莽全权负责主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三月己丑日这天,王莽尊奉年仅17岁的平帝皇后(孝平皇后王嬿),也就是他的女儿为皇太后;同时立刘婴为皇太子,称号为“孺子”。这一系列安排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奇闻,一个“假皇帝”与真正的太子不仅不同族而且不同姓,这种情况前所未见。 王莽能够成为摄皇帝,实际上是外戚专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此之后,王政君曾经作为维护刘氏政权象征的形象已经彻底消失。无论是被称为“假皇帝”还是“摄皇帝”,其含义都是代理皇帝,但实际上此时王莽所掌握的权力和权势早已远远超过了名义上的皇帝孺子婴,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布改朝换代罢了。
反者四起
公元6年,王莽在三月立孺子婴为太子的举动,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巨大震动。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汉室宗族和忠于刘氏王朝的官员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幻想,他们终于看清了王莽的真实面目——一个披着仁义外衣、觊觎皇位的野心家。
面对王莽篡夺政权的行为,超过70名朝廷重臣与地方官员选择了以辞职或隐退的方式来表达对刘汉王朝的忠诚,拒绝效忠新政权。这些有识之士深知,王莽此举不仅违背了传统礼制,更动摇了国家根基。 果然,不满的声音迅速化为行动。同年四月,安众侯刘崇率先举起反抗大旗,他号召天下人共同抵御篡位者。尽管这次起义最终未能成功,刘崇也英勇战死,但其行为无疑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怒火。 紧接着,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再次挺身而出,联合各地力量,拥立严乡侯刘信为正统皇帝,并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王莽毒害平帝、窃取权力的罪行,呼吁人们遵循天意,共同讨伐逆贼。这份檄文如同星星之火,在各地迅速燎原,众多郡国纷纷响应,起义队伍不断壮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后来爆发的多次农民起义也都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例如拥立刘玄、刘盆子等人为领袖,以此凝聚人心,扩大影响力。 面对愈演愈烈的反抗浪潮,王莽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为了安抚民心,他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公开表示将等待孺子婴成年后交还政权,并祈求神灵庇佑。然而,这些表面文章并未能阻止事态的发展,王莽不得不调动军队进行镇压。虽然起义军最终被击溃,但这并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的走向。
平息叛乱后,王莽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跋扈。他抛弃了曾经谦逊温和的形象,转而以铁腕手段对待群臣,加速推进自己登基称帝的步伐。然而,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态度,使得他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沦为了人人唾弃的篡位者,也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禅位王莽
随着翟义等反叛者的相继覆灭,王莽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觉,他坚信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天命”所归。
在王莽看来,既然上天已经选定他为新的主宰者,那么他理应去掉头衔中的“假”字,成为真正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依赖所谓的“符命”。 所谓“符命”,就是通过编造的“天符之命”或“圣王受命之符”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各地的官员和民众纷纷投其所好,制造各种祥瑞之兆以迎合王莽的需求。借助这些所谓的“符命”,王莽提出要将“摄皇帝”的称号中“摄”字去除,并将年号从居摄三年改为初始元年(公元8年)。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太皇太后王政君也不得不表示同意,这标志着王莽向真正掌权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此时,人们发现只要能够提供符合王莽心意的“符命”,便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因此,在初始元年(公元8年),梓潼(今属四川)的一位名叫哀章的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哀章平素行为不端,却善于夸大其词。他精心制作了一个铜匣子,里面放置了两份简册:一份写有“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份则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里的“某”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而“黄帝”则是指王莽。简册内容声称天帝和汉高祖刘邦都将权力传给了王莽,并且明确指出“王莽应做真天子”。同时,他还把王莽宠信的大臣以及自己的名字也列入其中,宣称这些人应当担任高官辅佐新帝。 哀章将这个铜匣子献给了正急于登基为真皇帝的王莽。王莽欣然接受,表示愿意听从天神的命令,正式接受禅位。随后,王莽回到未央宫前殿,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新”,并宣布将公元8年十二月初一作为始建国元年的正月初一。
王莽即位后,尊奉太皇太后王政君为皇太后(后来又改称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降封刘婴为定安公(也作安定公),并将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等五个县划为定安公国(或作安定公国),拥有民万户,土地百里。此外,还允许刘婴在其领地内建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同时,改王太后(王嬿)的尊号为定安公太后。至此,西汉帝国经过21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遭囚被杀
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对前朝皇室成员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措施。其中,对于年幼的刘婴(即孺子婴),王莽更是给予了特殊的“待遇”。王莽虽然名义上封刘婴为安定公,但实际上却将他软禁在京师的大鸿胪府改建而成的安定公第中,切断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为了防止刘婴受到任何外界信息的影响,王莽甚至禁止乳母与他交谈,导致刘婴成年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社会认知,其知识水平仅相当于幼儿。尽管如此,王莽还是安排了自己的孙女王氏嫁给刘婴,以进一步巩固对他的控制。 随着更始政权的崛起,王莽的新朝逐渐走向衰落。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王莽最终被更始帝刘玄击败。此时,一些忠于汉室的人士开始密谋恢复汉朝正统。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东汉光武帝刘秀刚刚登基之际,方望等人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拥立刘氏的机会。方望曾是隗嚣的谋士,在离开隗嚣后,对方望而言,更始政权的政治混乱让他预见到这个政权的失败命运。 于是,方望联合安陵人弓林等人,提出拥立刘婴为帝的想法。他们认为刘婴作为汉平帝的继承人,具有正统的血统,应该被重新推上皇位。经过一番筹备,方望等人成功地从长安迎回了刘婴,并在临泾城(今甘肃省镇原县)拥立他为皇帝,建立了新的政权。方望被任命为丞相,负责辅佐刘婴处理政务;而弓林则担任大司马,掌管军事和赏罚大权。 然而,这一复辟行动很快便遭到更始政权的强烈反对。更始政权派遣丞相李松率军进入安定地区,迅速镇压了这场复辟运动。结果,刘婴、方望、弓林等主要参与者均被处死,刘婴时年21岁,关于他的葬身之地至今仍是个谜。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也展现了不同势力之间复杂的政治博弈。刘婴的命运成为了那个时代众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彰显出权力斗争背后的残酷现实。
【家族成员】
高祖父:汉宣帝刘询
高祖母:婕妤卫氏
曾祖父:楚孝王刘嚣
祖父:广戚炀侯刘勋
父亲:广戚侯刘显
史载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资治通鉴·卷三七·汉纪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