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縯~汉朝宗室、新朝末年起义将领(?~23年)

首页标题    汉朝    新朝    刘縯~汉朝宗室、新朝末年起义将领(?~23年)



刘縯(~汉朝宗室)




汉朝:【简介

汉朝:【汉朝之西汉

汉朝:【汉朝之东汉

汉朝:【帝王世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范围


全名:刘縯
别名:刘演、刘伯升、齐武王、柱天都部
字::伯升

自称
:柱天大将军 
封号:齐王

谥号:武

追封:齐武公

进爵:齐武王
时代:两汉之交
出生地: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
生卒:(?--23年更始元年)
主要成就:舂陵起义,夺取宛城

民族:汉族


刘縯个人简介

       刘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23年左右),又名刘演,字伯升,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士。作为汉朝宗室的重要成员,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同时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母兄长。 刘縯为人刚正坚毅,性格豪迈,胸怀大志。他不仅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还具备非凡的战略眼光,善于结交各地英雄豪杰,深受人们敬重。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刘縯积极投身于反抗暴政的斗争中,为推翻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縯与弟弟刘秀等宗族子弟共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这支队伍被称为舂陵军。起义初期,刘縯自称“柱天都部”,彰显其坚定的决心和崇高的理想。舂陵军迅速崛起,不久便与绿林军结成同盟关系,两支义军相互配合,共同对抗新朝军队。在一系列战斗中,刘縯率领的义军屡战屡胜,尤其是大破新军的战役,使得他在军中的威望日益高涨,深受士兵爱戴,成为起义军中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之一。 然而,随着刘縯战功卓著、威名远扬,他的才能和地位引起了部分人的嫉妒与猜忌。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縯被任命为大司徒,并封爵汉信侯。但好景不长,更始帝刘玄及其亲信李轶、朱鲔等人对刘縯逐渐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听信谗言,在李轶和朱鲔的怂恿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 尽管刘縯英年早逝,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却因此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十多万人,不仅建立了更始政权,也为加速新朝灭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縯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后人铭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追封兄长刘縯为齐王,谥号“武”,以表彰他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起兵反莽

       在新莽末年的动荡岁月里,王莽的暴政使得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秀为了躲避王莽政权的迫害而避居新野,而他的兄长刘縯却已经开始积极地筹划起兵反抗之事。 刘縯秘密召集当地众多英雄豪杰商议大计,他慷慨陈词:“当今天下,王莽施政残暴,百姓苦不堪言,四分五裂。如今连续多年干旱,各地战火纷飞,这正是上天给予我们推翻王莽统治的绝佳时机。我们应该重振高祖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为子孙后代建立万世功业。”随后,刘縯派遣心腹门客前往各地联络志同道合之人,积极为起义做准备。 恰逢此时,刘秀与李通等人建立了联系,并计划在宛城发动起义。令人欣喜的是,兄弟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共同商定:由刘縯在舂陵组织起义军;刘秀与李通等则在宛城响应;邓晨则负责在新野举义。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莽起义即将拉开帷幕。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刘縯成功召集了子弟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正式举起反莽的大旗。他自称为“柱天都部”,意为像擎天之柱一样支撑起汉室江山,以示其坚定的复汉决心。

      这一壮举标志着反对王莽暴政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刘縯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母长兄。尽管二人血脉相连,但性格却大相径庭。刘縯为人刚强坚毅、胸怀壮志,史书上对他有这样的记载:“性情刚正不阿,意志坚定,行事慷慨激昂,气度非凡”。自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后,刘縯内心常常充满愤懑与忧虑,时刻怀揣着恢复汉室基业的伟大抱负。 他并不热衷于经营家族产业,而是不惜倾尽家财,广交天下英雄豪杰。他曾前往长安求学深造,积极结交有识之士。在日常生活中,刘縯常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激励自己,并且将弟弟刘秀比作刘邦的二哥刘仲,认为刘秀性格沉稳持重,颇具谋略。 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当时许多豪族门客为了生存而从事一些小规模的打劫活动,这在当地被称为“小盗”。刘縯素来喜好行侠仗义,广纳贤才,因此他的门客中也不乏此类人物。其中一位门客因抢劫他人财物而惹上官司,为了躲避牵连,弟弟刘秀不得不暂时前往新野县邓晨家中避难。这一时期的经历对刘秀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盟绿林

(刘縯与刘秀的联合战略)

     刘縯和刘秀在南阳起兵之后,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异常严峻。此时虽然绿林军已经发展壮大,新市和平林两支军队也已经推进到南阳地区,但南阳郡的大部分区域仍然被新朝官军牢牢控制着。新市、平林这两支势力仅能在南阳南部边缘活动,其力量尚不足以对新朝官军构成重大威胁。 刘縯深知,在这样的局势下,仅仅依靠自己这支队伍单打独斗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他明白,必须寻求与其他势力的合作,共同应对强大的敌人,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刘縯决定派遣族兄刘嘉前往新市和平林军中进行联络。刘嘉自幼失去父亲,刘縯的父亲视他如同己出,不仅资助他与刘縯一同前往长安求学,还给予了他许多关怀和支持。因此,刘嘉与刘氏家族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刘嘉抵达新市和平林军营后,与领袖王凤、陈牧等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联合对抗新朝官军的愿望。此时的新市和平林正急于向北扩展,以期在南阳打开新局面,而刘氏宗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使得他们非常愿意接纳刘縯的提议。双方一拍即合,迅速达成了合作意向。

      自此,刘縯与新市、平林联军开始共同对抗王莽官军。联军首战告捷,成功进击长聚,并与官军展开激战。随后,义军合力西进,攻克了唐子乡,斩杀了湖阳都尉。紧接着,全军继续北上,一举攻占棘阳。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大大提升了联军的士气,也为他们在南阳地区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破新军

       在新莽时期,南阳地区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时任南阳最高军政长官的前队大夫甄阜和属正梁丘赐察觉到义军对其老巢构成了严重威胁,遂决定率军全力迎战以维护自身统治。两军在小长安(今河南邓县境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那一天,战场上浓雾弥漫,给战斗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官军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在这场迷雾之战中占据了有利条件,猛烈反击起义军,致使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这场惨烈的混战中,刘氏数十位同宗兄弟不幸牺牲。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起义军调整部署,暂时退守棘阳以图重整旗鼓。 取得胜利后的甄阜、梁丘赐志得意满,决心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义军。他们率领十万精锐部队南渡黄淳水,前锋甚至抵达沘水,在两河之间安营扎寨。为了显示必死的决心,他们还拆除了黄淳水上的桥梁,摆出一副与义军决一死战的姿态。 然而,新市和平林两支义军在经历之前的失败后,士气低落,对官军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眼见官军紧追不舍且兵力装备远超己方,这两支队伍对于能否战胜敌人信心不足,萌生了迅速南逃的想法。

       刘縯深知如果这两支友军撤走,单凭自己统帅的部队难以对抗强大的官军。因此他与弟弟刘秀商议后认为,必须设法稳住这两支友军,使其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抗敌才是上策。 恰在此时,王常、成丹、张昂所率领的一支五千人的下江兵北上到达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刘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转机,决心说服这支力量加入战斗,既可以增强对抗官军的实力,又能够稳定处于动摇中的其他两支义军。于是刘縯兄弟与李通一同前往下江兵驻地,诚恳地表达了希望与下江兵合作共谋大事的愿望。经过深入交流,王常被刘縯的诚意和见解所打动,认识到王莽政权的残暴已经失去民心,而刘氏家族的复兴正是顺应天意民心之举。他坚信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成就大业,并表示愿意追随刘氏兄弟共创辉煌。 但当王常将这一合作意向告知成丹、张卬时,二人却极力反对,担心会受制于刘氏兄弟。

      关键时刻,王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下江诸将:“百姓所怨恨的政权,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百姓所期望的正义事业,则会得到上天庇佑。成就伟大事业必须顺应民心、合乎天意,方能功成名就。如今南阳刘氏举族起兵反抗暴政,从他们议事的态度来看,皆有深远的谋略和非凡的才能,若能与之携手,定能建立不朽功勋。”这番话最终说服了下江兵诸将,他们的态度也影响了新市和平林两支队伍。三支义军最终决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官军。 为了鼓舞士气并制定作战计划,刘縯、刘秀与绿林军领袖们举行盛大的誓师大会,宣读盟约,让士兵们休整三天以恢复体力。同时,他们精心策划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初一,刘縯将军队分为六部,趁着夜色掩护,分进合击,一举夺取了官军的后勤基地,缴获了大量辎重物资。次日清晨,刘縯兄弟率军从西南方向进攻甄阜军,下江兵则从东南方向攻击梁丘赐军。双方展开殊死搏斗,激战至早饭时分,梁丘赐军队首先出现混乱,士兵开始溃逃。甄阜军见状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纷纷四散奔逃。义军紧追不舍,将官军逼至黄淳水边。由于桥梁已被拆除,官军既无法渡河又无力再战,最终近两万余人或被杀或溺水身亡,甄阜、梁丘赐也被斩杀。

       这场战役是刘氏兄弟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地区的精锐部队,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粮草补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胜利,绿林军上下充分认识到了刘縯兄弟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为日后更大规模的反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围宛城

       绿林军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之后,士气高昂地挥师北进,直指战略要地宛城。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由严尤和陈茂所率领的新莽朝廷官军的顽强抵抗。 严尤是新莽朝廷中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奉命来到荆州后,积极招兵买马,以当地原有的地方军队为基础,迅速组建起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并且在这之前与绿林军的几次交锋中也取得了一些战果,给绿林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绿林军刚刚在与甄阜、梁丘赐所部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士气正盛。当得知严尤、陈茂率军前来,准备在宛城附近展开一场决定性的大战时,刘縯丝毫没有畏惧之意,反而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迎击敌人。为了鼓舞士气,刘縯在战前进行了庄重的誓师仪式,命令士兵们焚毁积聚物资,砸破炊具,以此表达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

         随着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响起,刘縯亲自督率全军奋勇向前冲锋。 两军在淯阳城下爆发了激烈的战斗。绿林军战士们个个英勇无畏,以一当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斩首三千余级,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乘着胜利的势头,绿林军继续追击溃败的官军,并成功将宛城紧紧包围起来。 经过此役,刘縯的威名远扬,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自称为柱天大将军。而刘縯的名字和事迹传到王莽耳中后,让这位新莽皇帝寝食难安。

       王莽对刘縯恨之入骨,于是公开悬赏捉拿刘縯:凡是能够杀死刘縯的人,将被授予五万户的食邑、十万斤黄金的巨额奖励,并且赐予上公这一崇高的官职。同时,他还下令要求长安的各个官署以及全国各地乡亭的门侧堂上都要绘制刘縯的画像,每天让士兵对着画像射箭,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仇恨。更有甚者,王莽还派人随便抓一个普通百姓,就诬陷成是刘縯,将其游街示众后再杀害,这一切都表明刘縯已经成为了一个让王莽极其忌惮的人物。

 

忿让帝位

       公元23年,地皇四年正月,绿林军在与官军的连续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此时,起义军规模已壮大至十万余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面对日益壮大的队伍,起义军领袖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增强对民众的号召力,以及更有效地推翻王莽政权,拥立一位刘氏宗室成员为皇帝显得尤为必要。当时,在起义军中的刘氏宗室成员主要来自舂陵侯家族,其中以刘縯和刘玄最具代表性。

      关于究竟选择谁作为新帝,起义军内部产生了激烈分歧。南阳地区的豪杰与将领王常等人倾向于支持刘縯。这不仅因为他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更因为他具备带领这支军队走向更大胜利的潜力。然而,绿林军的其他将领则更看好刘玄。他们认为,刘玄性格温和内敛,相对容易控制,一旦登基不会像刘縯那样强势,从而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经过深思熟虑,王匡、王凤、张卬等核心人物最终决定支持刘玄。为了确保这一方案顺利实施,他们特意将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刘縯召回,希望他能对拥立刘玄表示支持。面对这种局面,刘縯虽然心有不甘,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反对可能引发的后果,因此提出暂时搁置立帝事宜的建议。尽管这一提议确实出于私心考虑,但也反映出他对当前局势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因此得到了部分将领的支持。 然而,当张卬看到决议有可能被推翻时,他愤怒地拔剑击地,严厉地说:“犹豫不决只会一事无成。今天的讨论必须达成一致意见,不容许有第二种声音。”面对如此强硬的态度,在场众人纷纷沉默,最终同意拥立刘玄为帝。

        公元23年二月初一,刘玄在淯水河畔正式称帝,改元“更始”,史称更始帝。与此同时,刘縯被任命为大司徒,并封为汉信侯。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绿林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为后续推翻王莽政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义取城池

       刘玄登基仪式举行完毕后,刘縯便在南阳豪杰们一片不服的声音中率领部队奔赴前线。

        此时,平林军一部正在围攻新野,但久久不能攻克。 守城的新野宰潘临站在城头高呼:“只要能收到司徒刘公的一封信,我愿意率先归降。”不久之后,刘縯率军赶到城下,潘临见状心悦诚服地打开城门投降了。 另一方面,宛城已经被刘縯包围数月之久,城中粮草匮乏,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守将岑彭在这种绝境下被迫出城投降。众将领纷纷提议要杀掉岑彭,然而刘縯坚决反对,他说道:“岑彭是郡中的重要官员,他坚守城池的决心如此坚定,这是他的气节所在。如今我们正举大事,应当表彰这样的义士,不如封赏他。” 刘玄采纳了他的建议,封岑彭为归德侯。六月,刘玄迁都至宛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成为了更始汉政权的临时都城。就在刘縯攻克宛城仅仅三天之后,刘秀在昆阳城下以少胜多,大破王莽的四十多万精锐部队,这场战役被称为昆阳之战。

      无论是起义军内部还是敌人阵营,刘氏兄弟所展现出的英勇和谋略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人,赢得了极高的威名。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遭嫉被害
       在东汉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刘縯是一位威名远扬的英雄人物。然而,随着他声望的日益高涨,也逐渐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与猜忌,尤其是刘玄一伙人对他的警惕和敌意日渐加深。他们认为,刘縯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若不尽早除去,必将后患无穷。 为了达到除掉刘縯的目的,刘玄等人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他们决定利用一次大会诸将的机会实施暗杀行动,以刘玄举起玉佩作为信号,让事先埋伏好的武士趁刘縯不备时将其击杀。

       昆阳之战胜利不久后,刘玄便下诏命令众将领前往宛城集会。此时,刘秀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他多次劝说兄长刘縯提高警惕,认为这次集会极有可能隐藏着对他们兄弟不利的阴谋。然而,刘縯却认为这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会议,并未放在心上。 当集会当天到来时,刘玄表面上对刘縯表现出异常亲近的态度,还特意取来刘縯的宝剑把玩。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绣衣御史申屠建的注意,他迅速献上了玉佩,按照原定计划,只要刘玄举起玉佩,埋伏好的武士就会冲出来斩杀刘縯。但不知为何,刘玄并未举起玉佩,使得这次暗杀行动未能得逞。会上,刘縯的舅父樊宏看出了其中的杀机,为外甥捏了一把汗,会后他对刘縯说:“昔日鸿门宴上,范增举玦示意项羽杀刘邦。如今申屠建此举,难道不是同样的意思吗?”可是刘縯对此依然一笑置之,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曾经与刘秀一同起兵的李轶(李通的堂弟)已经暗中倒向了刘玄阵营,并且与刘玄的心腹朱鲔关系密切。刘秀对李轶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多次告诫哥哥不要轻信此人。但是刘縯考虑到大家都是共同起事的好友,又曾并肩作战,所以仍然对李轶深信不疑,没有听从弟弟的忠告。 刘縯麾下有一位名叫刘稷的战将,他来自舂陵侯家族,以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而闻名。当时刘玄被拥立为皇帝的消息传来时,刘稷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愤怒不已,直言道:“当初起兵图谋大事的,是伯升兄弟啊,现在更始帝算什么东西呢?”刘稷的话传到刘玄耳中,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言论。于是,刘玄先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想借此试探他的态度,结果刘稷果然拒绝接受这一任命。随后,刘玄便以抗命为由,亲自率领众将领和数千士兵来到刘稷的驻地,将其逮捕并下令斩首。 看到自己的爱将即将遭受如此残忍的命运,刘縯挺身而出,试图据理力争。然而,在李轶和朱鲔等人的煽动下,刘玄最终还是下令逮捕了刘縯,并在同一天将他与刘稷一起处死。 直到东汉建立之后,刘秀才得以昭雪兄长的冤屈。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追封刘縯为齐武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又进爵为齐武王,以此缅怀这位英勇无畏的兄长,同时也彰显了刘氏家族的正义与尊严。


主要影响

        刘縯与刘秀等在南阳联合起事,刘縯自称为柱天都部的首领,统领着这支充满希望与勇气的队伍。刘縯在舂陵举兵之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起义力量,他审时度势,不久便带领部队加盟了绿林军。 与友军汇合后,他们携手作战,接连取得胜利。先是攻克了唐子乡,成功击杀了湖阳都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随后全军奋力向北推进,顺利拿下了棘阳这一重要据点。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这一天,刘縯率领军队一举夺取了官军的重要后勤基地,缴获了全部辎重物资,为后续战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紧接着,在次日的战斗中,刘縯兄弟二人指挥军队对甄阜所率领的敌军展开猛烈攻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场战役意义非凡,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地区的精锐部队,还夺得了大量珍贵的军器和粮秣补给。乘胜追击之下,刘縯又率军在淯阳城下与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成功夺取了宛城这一战略要地。

          而新野则在没有经过激烈战斗的情况下被收入囊中,进一步扩大了起义军的控制范围。 刘縯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为绿林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义军自此不断发展壮大,人数迅速增加到十多万人,并且建立了更始政权。这一系列辉煌战绩加速了新朝的灭亡进程,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瞩目的篇章。


【刘縯家族世系】
九世祖:汉高祖刘邦
八世祖:汉文帝刘恒
七世祖:汉景帝刘启
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
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
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
祖父:巨鹿都尉刘回
父亲:南顿县令刘钦

母亲:樊娴都

【母系亲属】
外祖父:樊重

【旁系】
从兄:汉更始帝刘玄。刘縯的曾祖父刘外与刘玄的曾祖父刘熊渠是亲兄弟,刘熊渠是刘买的另一个儿子。

【兄弟姐妹】
二弟:鲁哀王刘仲。
三弟:汉光武帝刘秀。
姐姐:湖阳长公主刘黄。
二妹:新野长公主刘元。
三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

【后代】

长子:齐哀王刘章,建武二年(26年)封太原王。建武十一年(35年)徙封齐王,谥号为哀。 
次子:北海靖王刘兴,建武二年(26年)封鲁王,嗣刘仲,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北海王, 谥号靖。
孙子;齐炀王刘石,刘章长子
孙子:下博侯刘张,刘石之弟
孙子:北海敬王刘睦,刘兴之子
孙子:临邑侯刘复,刘兴之子

【史籍记载】
《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汉纪》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其他阅读】
======
2025年1月2日 10:0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