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新末绿林起义领袖(公元17年)

首页标题    汉朝    新朝    王匡~新末绿林起义领袖(公元17年)







绿林领袖王匡




王匡个人简介

        王匡(生卒年约为公元前至公元26年),是新朝末年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军事领袖。他出生于荆州江夏郡的新市,即今天的湖北省京山市三阳镇三王城村。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王匡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绿林军的重要首领之一。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当时山中爆发了严重的瘟疫,为了保护部众的安全,王匡与另一位重要人物王凤带领着众人前往南阳地区,这支队伍也因此被称为新市兵。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到了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更始帝,而王匡也因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定国上公,这标志着他在新政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新朝的灭亡,更始帝为了表彰其贡献,又加封王匡为比阳王。 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由于受到更始帝的猜忌,王匡感到自身处境危险,于是决定投靠赤眉军以求自保。但命运似乎对他并不宽容,在后来转投刘秀的过程中,王匡产生了逃跑的想法,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东汉将领宗广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举动,并将他们全部处斩,结束了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军事领袖的生命。


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事件,它不仅标志着王莽新朝的衰落,也开启了东汉建立的历史新篇章。根据《汉书·王莽传下》记载:“南郡张箱、江夏羊牧、王匡等人在云杜县绿林地区起兵,号称‘下江兵’,当时聚集了上万人。”这里提到的云杜县即今天的湖北省京山市。

         据《后汉书·王常传》进一步描述,王常因替弟弟报仇而逃亡至江夏,在此期间与王凤、王匡等共同在云杜县的绿林中聚众数万人发起反抗。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为据点,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将势力扩展到了南郡蓝口等地,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激进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饥荒肆虐,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背景下,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汇聚成一股席卷长江、黄河流域的浩大农民起义浪潮,对王莽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这场斗争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其中最为著名的策源地之一便是湖北省京山市,而其主要领袖王匡和王凤正是出自此地。

           根据《后汉书·刘玄传》中的记载,公元17年(天凤四年),由于南方遭遇严重饥荒,许多平民被迫进入野外采集凫茈充饥,彼此之间时常发生争抢。新市(今京山市东北部三阳镇一带)的王匡和王凤因公正处理这些纠纷而被推举为首领,逐渐聚集了几百名追随者。随后,更多像马武、王常、成丹这样的亡命之徒加入其中,共同攻打离乡聚(今京山市三阳镇小阜一带),并隐匿于绿林山之中。短短数月内,这支队伍迅速壮大到七八千人的规模。

         公元21年初,荆州牧奉王莽之命率两万壮丁前往绿林围剿起义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军,王匡、王凤等人果断出击,在今京山境内与之交战,成功击败了荆州牧率领的军队,史称“云杜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起义军不仅杀死了数千名敌军士兵,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装备。当荆州牧企图撤退时,又被马武等人拦截追击,最终狼狈逃窜。 战胜荆州牧后,绿林军继续扩大战果,接连攻下了竟陵(今潜江市西北)、云杜(今京山城区)、安陆等地,兵力增长至数万人。然而好景不长,地皇二年(公元21年),绿林地区爆发瘟疫,导致已经发展到五万多人的绿林军遭受重创,大量人员病倒或死亡。为了保存实力,起义军不得不分兵行动:一路由王常、成丹带领向西挺进南郡(今江陵),称为“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人率领北上南阳,称为“新市兵”。

       同年七月,新市兵进驻随州平林村(今湖北随州市东北),得到了当地陈牧、廖谌等人的响应和支持,形成了新的军事力量——平林兵。不久之后,汉室宗亲刘玄也加入了平林兵的行列。

          十月,南阳大地主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县东)起兵反莽,由于自身力量薄弱,便寻求与新市、平林兵结盟,得到了王凤、陈牧等人的热烈欢迎,正式加入了绿林军阵营。 随着新市、平林、舂陵三支队伍的汇合,起义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他们首先占领了长安聚,接着进攻新野,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战利品。特别是在唐子乡一役中,起义军巧妙设伏,诱杀了湖阳县尉,获取了宝贵的物资补给。与此同时,下江兵也在荆州牧的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十二月,新市、平林、舂陵兵再度联合,在除夕之夜突袭了位于河南新野境内的蓝乡,这里是王莽将领甄阜、梁邱赐囤积辎重的重要地点。起义军一举攻克此地,收获了丰富的粮草物资。 进入地皇三年正月(公元22年),起义军乘胜追击,在泚水河畔斩杀了王莽的大将甄阜、梁邱赐,歼灭了两万余名敌军。严尤、陈茂闻讯赶来救援,但在淯阳(今南阳县西南)遭遇起义军顽强抵抗,结果大败而归。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攻陷宛城,迫使数以万计的莽军投降,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林军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强大军事力量。各路将领们深思熟虑后认为,为了进一步扩大队伍规模并增强号召力,应当拥立刘氏宗室中的一员为皇帝。新市和平林的将领们经过考量,最终选定了刘玄。他们认为刘玄性格较为懦弱且手中并无实权,容易控制。

         公元23年的二月,刘玄于宛城登基称帝,恢复了汉朝的国号,并将年号定为“更始”。随着刘玄的即位,绿林军中的重要将领们也纷纷获得了新的官职,成为了更始政权的核心成员。王匡被封为“定国上公”,王凤则被任命为“成国上公”,朱鲔(来自湖北京山县)担任“大司马”一职,刘縯成为了“大司徒”,陈牧则出任“大司空”,而刘秀则被授予“太常偏将军”的职位。 到了三月,绿林军派遣王凤、王常以及刘秀等人率领军队攻占了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北部)和郾县(今河南省郾城县)等地。当这个消息传到王莽耳中时,他感到十分惊恐,立即派遣大司马王邑与司徒王寻从各地召集精锐部队共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前往镇压绿林军。

          六月,王邑和王寻率领的大军在进攻宛城途中包围了昆阳。此时,昆阳城内只有大约7000至8000名绿林军士兵,双方实力悬殊。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王凤、王常和刘秀等将领商议决定由王凤和王常坚守城池,而刘秀则与宗佻、李轶等13人趁着夜色骑马突围出城南门,前往定陵和郾县调集援军。王凤和王常指挥着城内的军民顽强抵抗,成功抵御住了王莽军连续十多天的猛烈攻击。与此同时,刘秀成功地将定陵和郾县的绿林军全部(约9000人)调集到昆阳。这不到2万人的内外夹击让王莽的42万大军陷入了混乱,最终王莽军大败,其将领王寻被杀,王邑率残兵逃窜,而王邑和王寻所征集的所有军械辎重都成为了绿林军的战利品。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称为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后,王莽的兵力几乎消耗殆尽,而绿林军的声威却因此大增。全国各地的豪杰纷纷响应绿林军的号召,起兵反抗王莽政权,攻杀地方官员,自称将军,并使用汉朝的年号等待更始政权的诏命。王莽政权的覆灭已成定局。 由于刘縯和刘秀是刘氏宗族的重要成员,在攻打宛城和昆阳之后,他们在绿林军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刘玄的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于是,刘玄借着处决刘稷的机会,以刘縯为刘稷求情为借口,将其杀害。

          九月,王匡率领大军攻克洛阳,活捉了王莽的新朝太师王匡(王莽的第六个儿子)和国将哀章。同一时间,绿林军另一支劲旅攻破长安,斩杀了王莽,标志着王莽新朝的灭亡。不久之后,刘玄迁都至长安。此时,王匡被封为“比阳王”,王凤被封为“宣城王”,朱鲔被封为“胶东王”,王常则被封为“邓王”。 为了拉拢刘秀,刘玄封他为武信侯,并任命他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负责北伐河北地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在河北地区的势力不断壮大,最终脱离了更始政权。

           更始三年六月(公元25年),刘秀改元为建武,继续沿用汉朝的国号,并在高邑自立为皇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玄迁都长安后,开始重用贵族阶层,而像王匡、王凤这些曾经在反莽斗争中浴血奋战、屡立奇功的农民领袖们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遭到排挤。赤眉军领袖樊崇等人对此感到十分寒心。加上更始政权迅速变质成为一个腐化的封建政权,百姓们也对它失去了信心。于是,以樊崇为首的赤眉军脱离了更始政权,另立了一个刘氏后代作为新皇帝。他们通过近乎抽签的方式选择了西汉刘氏的后代刘盆子为帝,并让徐宣担任丞相,樊崇自己则出任御史大夫,建立了赤眉军政权。 赤眉政权建立后,樊崇率军向西进攻长安。此时,绿林军内部的农民领袖如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已经被刘玄杀害,王匡、王凤、张卬等人也受到了刘玄的猜忌,随时可能遭遇不测。因此,王匡等人只好拥兵自保。当樊崇的大军到达长安附近时,王匡等人立即率众投奔樊崇并协助他攻打东都门。

       建武元年一月(公元26年),赤眉军成功攻占了长安,刘玄被迫肉袒乞降,但最终还是被谢禄绞死,更始政权彻底覆灭。 不久之后,赤眉军撤出了长安。由于不被赤眉军所容,王匡等人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刘秀的部将宗广。然而,最终他们在安邑被宗广杀害。 当赤眉军向东撤退时,遭到了刘秀大军的堵截。由于粮草耗尽且士气低落,包括刘盆子和樊崇在内的10多万人全部投降。至此,西汉末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战争基本结束。刘秀随后率军攻下了长安,朱鲔率领洛阳守军归降。刘秀选择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首都,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

          绿林赤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它历时十年之久,席卷全国,不仅推翻了王莽政权,打击了豪强势力,还扫荡了奴隶制的残余,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王匡、王凤带领京山子弟在绿林起义中首倡义举,号令天下,横扫中原,扭转乾坤,他们的英雄精神和豪迈气概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人物介绍

      王匡是王莽统治时期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出生在新莽末年的新市(今湖北京山三阳镇)。作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王匡见证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天凤四年(公元17年),面对王莽政权的苛政和连年的灾荒,王匡与王凤等人在绿林山(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领导饥民发起了反抗暴政的起义运动。 当时的荆州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王匡、王凤兄弟挺身而出,带领新市(今湖北京山)的饥民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动起义,这支队伍也因此被称为绿林军。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响应加入,绿林军迅速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遣荆州牧率兵攻打绿林军。然而,英勇无畏的绿林军战士们出山迎击,不仅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还使部队规模扩大至数万人,士气高涨。但好景不长,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中爆发严重疫情,为了保存实力,绿林军不得不分兵行动。其中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南郡进发,称为下江兵;另一支则由王匡、王凤、马武等带领北上南阳,这支军队被称作“新市兵”。当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也率众响应,使得绿林军又增添了一支名为平林兵的力量,而此时西汉宗室刘玄也加入了平林兵之中。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在绿林军将领们的拥立下,刘玄被推举为皇帝,建立“汉”政权,年号“更始”。同年八月,王匡与王凤率领的一路绿林军攻占了洛阳,而另一路由申屠建等人率领的部队则直指长安。最终,在长安市民的武装起义配合下,王莽政权土崩瓦解,王莽本人也在逃亡至浙台时被商人杜吴所杀,标志着王莽新朝的覆灭。 然而,随着胜利的到来,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迁都长安后逐渐腐化堕落,实行专制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杀害了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起义军将领,并剥夺了王匡等人的军权。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匡毅然决然地率领部分起义队伍投奔了另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

      公元25年九月,随着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随之灭亡。而王匡的命运也在此时发生了转折,他最终选择投降了后来崛起的光武帝刘秀,却不幸被刘秀部下的将领所杀害。尽管如此,王匡作为一位勇敢的农民起义领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其它阅读】

历史年号查询表

朝代帝王世系

音节表】【宝儿网地图

=======
2025年1月1日 15:1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