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起义
年号:顺天
林爽文(1756年-1788年),清代台湾天地会的北路领袖,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为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在林爽文领导下掀起的农民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清台湾总兵柴大纪命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率兵300到彰化镇压,勒令村民擒献林爽文,激起民愤。林爽文遂率众起义,攻清军营垒,全歼其官兵。十二月,众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清廷大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调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台增援,八月,改命大学士福康安为将军、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水师渡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军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起义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杀害。
林爽文起义与朱一贵起义、戴潮春事件并称台湾清治时期三大民变。尽管这次起义仅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被镇压,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深远的。
林爽文起义与朱一贵起义、戴潮春事件并称台湾清治时期三大民变。尽管这次起义仅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便被镇压,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深远的。
清朝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属于一个大量移民涌入的边疆移民社会。大陆地区的官僚、富豪等纷纷在台湾投资,进行开发,这样一来,也间接刺激了福建、广东两个地区的游民迁往台湾,寻找谋生的机会。史载:"台湾佃丁皆系漳、泉、惠、潮之客民,因贪地宽,可以私垦,故冒险渡来。" 清初,顺治六年(1639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垦政,规定"地方官招巧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昼无主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 至乾隆时期,这一政策仍旧延续,规定"至有开垦无主荒地,地方官确勘,应给印照执业。" 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按照全国通行的《户部则例》规定,上报开垦。"凡报垦者,必开具界址王名,听官査截。出示晓谕后五个月,如无原主呈报,地方官即取结给照,限年起科。" 所谓"报垦",就是需要办理的一系列手续,从而得到开昼土地的权力,由地方官审批之后,颁发"垦照"。得到垦照之后,便可开垦土地。由于获得垦照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报垦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因此,只有富豪、官僚这样有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土地开垦的权为,而处于底层的平民只能受雇于土地的主人,成为佃农。那些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富豪与官僚称为"垦首"或"垦户",而受雇于他们的佃农则碌为"佃户"或者"佃丁",而这样的制度,被称为"垦佃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佃户租种垦首的土地,并定期向垦首缴纳租谷。一般来说,租佃的前两年采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待产量稳定后,改为收定额租。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台湾地区的租佃关系受到福建和广东的影响,主要采用"永佃制"。即佃户由于参加过土地的开垦,因此获得了对于土地的永佃权,业主不得将土地再转租他人。并且,佃户在不欠业主租金的条件下,对于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的权利。如果不愿意继续耕种,也可以选择退租。由于早期的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饱受山海交错,人多地少的闽粤人民来说,绝对是理想的去处。随着耕地的不断开垦,移民人数的不断増加,使得当时台湾地区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尤其农业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随之不断提高,使小生产者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在竞争中,一部分人成为了富裕农民,另一部分人愈加贫穷了。在这些不断转贫的农民中,一部分破产,失去了对土地的永佃权。而就在此时,仍有大批的闽粤移民涌入台湾,并持续增加。由于大部分荒地早已经开发,这些新到台湾的移民已经没有机会再获得主地的永佃权了,只能临时租种土地或者受雇佣,再者就是进入到城镇中,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小商贩。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使得这些人具有发动起义的原动力。林爽文起义中大多数首领与骨干成员多是如此。
【社会因素】
台湾存在大量的游民,这些游民没有田产,没有生计,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被称为"罗汉脚"。当这些游民聚集在一起时,为了互助抗暴而歃血盟誓、结拜异姓兄弟,"江湖义气"便是他们普遍通行的道德观念。由于天地会"立会有名",重视兄弟义气,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民、小生产者和佃农加入。于是,天地会在台湾开始吸收成员,不断壮大。林爽文起义军中,有许多人是天地会成员。台湾地区的械斗不仅仅加速了林爽文的起义进程,同时也对林爽文起义过程颇有影响。
移民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林爽文事件的社会因素。闽粤地区宗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已经达到武装械斗的地步,这也成为了福建、广东两省天地会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台湾地区的移民中,大部分来自闽粤地区,为争夺社会资源而好勇斗狠的习气一直存在,并且台湾地区随着移民的不断増多,"漳、泉、惠、潮之民日众,寄籍分党,叶牙其间……及其树帜械斗,动以万计,将士不能弹治" 。由于在移民中,原有的宗族界限被打乱,送时只能按照地缘关系形成分类。为了争夺社会资源,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按照地缘结成了不同的团体。在争夺田产、争夺经营权、争夺地盘的过程中,往往发生百人或者千人的大规模械斗。
【原因】
乾隆时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而此时的台湾地区更加严重。对于林爽文等人发动暴乱,"前因孙景燧在台湾府任内,将库贬银两侵亏,至十万之多。" 而台湾总兵柴大纪,"据称在台湾将及两年,所得约有五万余两"。"并据巧巧查抄时在屋后地下起出金叶、金锭二百四两二钱,银锭百九十余两等语。" 可见,当时台湾官吏贪污的数额相当大。诸罗县知县唐锐,"本属贫苦,关分发闽省试用,四千九年九月署诸罗县事,曾先后四次寄回花银一千七百七十元,纹银一千一百三十八两等语。"唐锐家本贫苦,委署诸罗县事为时未久,即寄回银二千数百之多,若非在任时肆意贪婪,何从得此多资?" [8]—个知县贪污的数额都足以让人咋舌,连乾隆都认为"可见此次台湾逆匪滋事,不但由于营伍废弛,竟系该府厅知县等侵贪敛怨,以致酿成巨案。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各级官员利用手中职权进行权力寻租,在港口收取"陋规银"。镇守鹿儿口海口的千总,按季节向往来的船只收取"番银"三圆、四圆不等,名义上是为文武官员办公饭食之用。对于超载船只,默许其往来,但收钱变本加厉,勒索敲诈。按照规定,"每船止准载米二百石,而商贩等惟利是图,往往违例私行多带。" 对于超出限额的部分,每一百石需缴纳六圆"陋规银"。鹿耳口海口,依靠这些收入,每年可得二万余圆。
另外,从林爽文起义军发布的告示的内容中,也体现了对贪官的仇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初八,顺天大盟主林爽文告示中,"今据台湾皆贪官污吏,扰害生灵,本帅不忍不诛,以救吾民,特兴义兵,当天盟誓" 。之后,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发布的告示中"照得本盟主因贪官污吏剥民脂膏,爱是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官,拯救万民"。 七月又在一份告示中写道"照得本盟主因文武贪污,剥民脂膏,爰举义旗,共灭剿除,以怏民心。" 因此可见贪官污吏的盘剥,成为了台湾爆发暴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起义开始】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台湾地区的租佃关系受到福建和广东的影响,主要采用"永佃制"。即佃户由于参加过土地的开垦,因此获得了对于土地的永佃权,业主不得将土地再转租他人。并且,佃户在不欠业主租金的条件下,对于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的权利。如果不愿意继续耕种,也可以选择退租。由于早期的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饱受山海交错,人多地少的闽粤人民来说,绝对是理想的去处。随着耕地的不断开垦,移民人数的不断増加,使得当时台湾地区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尤其农业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随之不断提高,使小生产者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在竞争中,一部分人成为了富裕农民,另一部分人愈加贫穷了。在这些不断转贫的农民中,一部分破产,失去了对土地的永佃权。而就在此时,仍有大批的闽粤移民涌入台湾,并持续增加。由于大部分荒地早已经开发,这些新到台湾的移民已经没有机会再获得主地的永佃权了,只能临时租种土地或者受雇佣,再者就是进入到城镇中,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小商贩。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使得这些人具有发动起义的原动力。林爽文起义中大多数首领与骨干成员多是如此。
【社会因素】
台湾存在大量的游民,这些游民没有田产,没有生计,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被称为"罗汉脚"。当这些游民聚集在一起时,为了互助抗暴而歃血盟誓、结拜异姓兄弟,"江湖义气"便是他们普遍通行的道德观念。由于天地会"立会有名",重视兄弟义气,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民、小生产者和佃农加入。于是,天地会在台湾开始吸收成员,不断壮大。林爽文起义军中,有许多人是天地会成员。台湾地区的械斗不仅仅加速了林爽文的起义进程,同时也对林爽文起义过程颇有影响。
移民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林爽文事件的社会因素。闽粤地区宗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已经达到武装械斗的地步,这也成为了福建、广东两省天地会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台湾地区的移民中,大部分来自闽粤地区,为争夺社会资源而好勇斗狠的习气一直存在,并且台湾地区随着移民的不断増多,"漳、泉、惠、潮之民日众,寄籍分党,叶牙其间……及其树帜械斗,动以万计,将士不能弹治" 。由于在移民中,原有的宗族界限被打乱,送时只能按照地缘关系形成分类。为了争夺社会资源,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按照地缘结成了不同的团体。在争夺田产、争夺经营权、争夺地盘的过程中,往往发生百人或者千人的大规模械斗。
【原因】
乾隆时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而此时的台湾地区更加严重。对于林爽文等人发动暴乱,"前因孙景燧在台湾府任内,将库贬银两侵亏,至十万之多。" 而台湾总兵柴大纪,"据称在台湾将及两年,所得约有五万余两"。"并据巧巧查抄时在屋后地下起出金叶、金锭二百四两二钱,银锭百九十余两等语。" 可见,当时台湾官吏贪污的数额相当大。诸罗县知县唐锐,"本属贫苦,关分发闽省试用,四千九年九月署诸罗县事,曾先后四次寄回花银一千七百七十元,纹银一千一百三十八两等语。"唐锐家本贫苦,委署诸罗县事为时未久,即寄回银二千数百之多,若非在任时肆意贪婪,何从得此多资?" [8]—个知县贪污的数额都足以让人咋舌,连乾隆都认为"可见此次台湾逆匪滋事,不但由于营伍废弛,竟系该府厅知县等侵贪敛怨,以致酿成巨案。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各级官员利用手中职权进行权力寻租,在港口收取"陋规银"。镇守鹿儿口海口的千总,按季节向往来的船只收取"番银"三圆、四圆不等,名义上是为文武官员办公饭食之用。对于超载船只,默许其往来,但收钱变本加厉,勒索敲诈。按照规定,"每船止准载米二百石,而商贩等惟利是图,往往违例私行多带。" 对于超出限额的部分,每一百石需缴纳六圆"陋规银"。鹿耳口海口,依靠这些收入,每年可得二万余圆。
另外,从林爽文起义军发布的告示的内容中,也体现了对贪官的仇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初八,顺天大盟主林爽文告示中,"今据台湾皆贪官污吏,扰害生灵,本帅不忍不诛,以救吾民,特兴义兵,当天盟誓" 。之后,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发布的告示中"照得本盟主因贪官污吏剥民脂膏,爱是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官,拯救万民"。 七月又在一份告示中写道"照得本盟主因文武贪污,剥民脂膏,爰举义旗,共灭剿除,以怏民心。" 因此可见贪官污吏的盘剥,成为了台湾爆发暴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起义开始】
林爽文原籍福建平和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迁居台湾彰化大里杙庄,募众垦田致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天地会首领严烟自福建渡海至彰化传道。次年(1784年),林爽文入会,后成北路首领。天地会迅速发展,抗拒官府,清廷令其解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严烟在溪底阿密里遇见林爽文,并邀请加入天地会,由于林爽文为人慷慨,因此被吸纳为天地会成员。林爽文最开始加入天地会的目的,是为了互济互助,寻求一定的依靠。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成员不断增多,引起了台湾官员的警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诸罗有杨光励者,富民杨文麟养子也;既入会与弟妈世不睦。妈世亦结党援,乃创为雷公会与敌焉。" 由于双方纠斗声势过大,引来官台湾镇总兵柴大纪亲自率兵抓捕,捕获到的人处死或发遣。许多人逃至大里巧林爽文处,林爽文将他们保护起来。清军抵达后,以焚村相威胁,让他们交出人来,林爽文等人拒不同意。清兵随后放火烧毁了大坏一带的村庄,成为爆发起义的导火索,起义随之开始。林爽文遂以"剿除贪官,拯救万民"为号召,率众起义,攻清军营垒,全歼其官兵。
暴乱爆发之后,林爽文与王芬、林泮等人率军攻克大墩,杀死了知县俞峻等人。并在半月之内,接连攻克彰化、凤山、诸罗、竹堑等城,而清军只能据守于府城与鹿仔港等地。可以说,此时起义军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这其中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驻守在台湾地区的清军统帅无能,官吏腐败,导致士兵士气低落,无心应战。驻守在台湾的清军虽然人数众多,号称有上万人,但各级将领层层克扣军饷,士兵日常衣食无法得到保障,多数都从事一些小生意,因此军队缺乏操练,军心涣散。第二,统兵将领遇事相互推诿,并不能及时相互调兵支援,导致各部队各自为战,没有后援。第三,起义军首领与骨干多为小生产者,平时受尽官府的欺压与勒索,因此对清军充满仇恨,战斗士气非常高。第四,天地会崇尚江湖义气,经过会盟结拜的异姓兄弟需遵守誓言,互济互助,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起义军内部"每得胜归,必立犒牛酒,死亡者尸比抱归。"
【初期胜利】
起义军旋克彰化,杀孙景燧等人;释放狱囚,开仓取械;再克淡水、诸罗(今台南市佳里镇)等地。十二月,众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台南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兵响应,攻克凤山(今高雄)。嗣后,南北两路义军会攻台湾府城(今台南),久攻未克。起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广大农民支持,仅诸罗、彰化两县就有数十万人参加,攻占台湾一府四县三厅大部。
林爽文进驻彰化县衙门,自称“盟主大元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初一(1787年1月20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众响应,杀淡水同知程峻。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堑城。林爽文建号“顺天”,往南攻打诸罗等地,福建陆路提督署台湾兵备道柴大纪力守,诸罗县知县董启埏与已卸任的唐镒皆被杀。凤山天地会领袖庄大田亦集众起兵响应,发生笃嘉庄之战,至十二月(1787年2月)全台除南部台湾府、诸罗,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
其后,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纷纷以乡勇形式组织义民团练,配合清军围攻、抵抗林爽文军队保卫自己的财产。在新竹地区,则有陈紫云领导下,转战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后,乡民捡集新竹死难客家乡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于枋寮(即今新竹县新埔褒忠亭义民庙)。
此时,虽然起义军控制了许多重要城市、交通要道与战略要地,但是始终无法攻占府城。除府城清军强烈的抵抗之外,另一支部队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支部队成员被称为"义民",和清军一起抵抗起义军,使起义军腹背受敌。因为义民中也有许多人是农民出身,而起义军中也有地主富商。一方面,起义军在战斗的过程中伤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才会参与到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另一方面,是受到台湾地区淳泉械斗的影响,义民中的一些人与起义军对抗,既没有政治色彩,也不是阶级矛盾,而是族姓、籍贯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斗争。
【清兵靖台】
林爽文起义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福建总督常青的重视。他令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三千兵,从厦门出发渡船至鹿耳口;又令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兵一千,从闽安口出发,到鹿耳口与黄仕简汇合。此时,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由蚶江渡海至鹿港。形成了三路大军合围的局势。乾隆皇帝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大军抵台之后,必定望风而逃。然而,起义军不仅没有溃不成军,反而同清兵周旋,双方相持竟能一年之久。这三路大军到达台湾之后,并未像乾隆预想的那样顺利,对起义军的进攻收效甚微,同时又陷入到起义军的包围中。同时,受到牵制的清军,彼此之间不敢相互援助,无法形成合围的局面。乾隆此时对于任承恩与黄仕简颇为不满,认为"乃任承恩尚驻扎彰化,而黄仕简又驻扎郡城,一南一北,互相观望,以致道路不通,此明系退缩畏怯,安得藉词持重乎。 "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清军不断调动之际,南北路起义军合围府城。庄大田率义军攻克桶盘栈,杀把总王泽高等人。但府城之战中,庄锡舍向清军投降,"带领所属二千余人,随官兵杀退贼匪,截杀庄大田等" 。导致投入到攻城战之中的庄大田临时下令退兵,将部队撤回南潭。清廷命常青为督师调并浙江、广东清军一万多人亲自渡台,随后又增加七千人;双方对峙在台湾府城,此时林爽文率军反攻诸罗县城,双方僵持五个月。
【平定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派福康安统帅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份的满汉兵丁渡海到达台湾,号称十万大军。在战略上,福康安一方面大肆宣扬千万大军不曰抵台,试图给起义军造成心理压为,扰乱起义军军也。另一方面,结交台湾逃至大陆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再者,"剔抚兼施","赦其从逆之罪,广示招抚,并秘遣熟悉贼情之人,用为间谋。如能擒缚贼首、贼目来献者,优加奖赏,擢授官耻使其党羽内离,渠魁更易就获。"对起义军实行分化瓦解与利益诱降。
在战术上,福康安声东击西,通过详攻大里杙,主要兵力去解诸罗之围。这一战术非常成功,使起义军不得不放弃诸罗,撤至斗六口。清军随后调集重兵对斗六口发起猛攻,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云天,终因寡不敌众而退回大里杙。但由于清军使用大炮轰击,且人数众多。起文军无奈放弃大里杙,撤至"内山"集集蛹、水里化等高山族聚居地区,继续抵抗。清军令当地武装扮成民人,配合官兵搜捕义军。
【起义结果】
清军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义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杀害。庄大田率余部退入台湾最南端的琅峤,不久也被俘杀。起义遂告失败。
【社会影响】
此事清廷仅派军不足4万,费时一年四个月平定,之后清皇乾隆为了嘉奖诸罗义民义举,而将诸罗改名“嘉义”。乾隆将平台民变一事,列入十全武功。天地会早先领导、发号施令中枢在台湾;历经林爽文事件以后,天地会领导权由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内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严烟在溪底阿密里遇见林爽文,并邀请加入天地会,由于林爽文为人慷慨,因此被吸纳为天地会成员。林爽文最开始加入天地会的目的,是为了互济互助,寻求一定的依靠。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成员不断增多,引起了台湾官员的警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诸罗有杨光励者,富民杨文麟养子也;既入会与弟妈世不睦。妈世亦结党援,乃创为雷公会与敌焉。" 由于双方纠斗声势过大,引来官台湾镇总兵柴大纪亲自率兵抓捕,捕获到的人处死或发遣。许多人逃至大里巧林爽文处,林爽文将他们保护起来。清军抵达后,以焚村相威胁,让他们交出人来,林爽文等人拒不同意。清兵随后放火烧毁了大坏一带的村庄,成为爆发起义的导火索,起义随之开始。林爽文遂以"剿除贪官,拯救万民"为号召,率众起义,攻清军营垒,全歼其官兵。
暴乱爆发之后,林爽文与王芬、林泮等人率军攻克大墩,杀死了知县俞峻等人。并在半月之内,接连攻克彰化、凤山、诸罗、竹堑等城,而清军只能据守于府城与鹿仔港等地。可以说,此时起义军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这其中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驻守在台湾地区的清军统帅无能,官吏腐败,导致士兵士气低落,无心应战。驻守在台湾的清军虽然人数众多,号称有上万人,但各级将领层层克扣军饷,士兵日常衣食无法得到保障,多数都从事一些小生意,因此军队缺乏操练,军心涣散。第二,统兵将领遇事相互推诿,并不能及时相互调兵支援,导致各部队各自为战,没有后援。第三,起义军首领与骨干多为小生产者,平时受尽官府的欺压与勒索,因此对清军充满仇恨,战斗士气非常高。第四,天地会崇尚江湖义气,经过会盟结拜的异姓兄弟需遵守誓言,互济互助,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起义军内部"每得胜归,必立犒牛酒,死亡者尸比抱归。"
【初期胜利】
起义军旋克彰化,杀孙景燧等人;释放狱囚,开仓取械;再克淡水、诸罗(今台南市佳里镇)等地。十二月,众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台南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兵响应,攻克凤山(今高雄)。嗣后,南北两路义军会攻台湾府城(今台南),久攻未克。起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广大农民支持,仅诸罗、彰化两县就有数十万人参加,攻占台湾一府四县三厅大部。
林爽文进驻彰化县衙门,自称“盟主大元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初一(1787年1月20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众响应,杀淡水同知程峻。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堑城。林爽文建号“顺天”,往南攻打诸罗等地,福建陆路提督署台湾兵备道柴大纪力守,诸罗县知县董启埏与已卸任的唐镒皆被杀。凤山天地会领袖庄大田亦集众起兵响应,发生笃嘉庄之战,至十二月(1787年2月)全台除南部台湾府、诸罗,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
其后,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纷纷以乡勇形式组织义民团练,配合清军围攻、抵抗林爽文军队保卫自己的财产。在新竹地区,则有陈紫云领导下,转战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后,乡民捡集新竹死难客家乡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于枋寮(即今新竹县新埔褒忠亭义民庙)。
此时,虽然起义军控制了许多重要城市、交通要道与战略要地,但是始终无法攻占府城。除府城清军强烈的抵抗之外,另一支部队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支部队成员被称为"义民",和清军一起抵抗起义军,使起义军腹背受敌。因为义民中也有许多人是农民出身,而起义军中也有地主富商。一方面,起义军在战斗的过程中伤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才会参与到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另一方面,是受到台湾地区淳泉械斗的影响,义民中的一些人与起义军对抗,既没有政治色彩,也不是阶级矛盾,而是族姓、籍贯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斗争。
【清兵靖台】
林爽文起义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福建总督常青的重视。他令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三千兵,从厦门出发渡船至鹿耳口;又令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兵一千,从闽安口出发,到鹿耳口与黄仕简汇合。此时,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由蚶江渡海至鹿港。形成了三路大军合围的局势。乾隆皇帝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大军抵台之后,必定望风而逃。然而,起义军不仅没有溃不成军,反而同清兵周旋,双方相持竟能一年之久。这三路大军到达台湾之后,并未像乾隆预想的那样顺利,对起义军的进攻收效甚微,同时又陷入到起义军的包围中。同时,受到牵制的清军,彼此之间不敢相互援助,无法形成合围的局面。乾隆此时对于任承恩与黄仕简颇为不满,认为"乃任承恩尚驻扎彰化,而黄仕简又驻扎郡城,一南一北,互相观望,以致道路不通,此明系退缩畏怯,安得藉词持重乎。 "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清军不断调动之际,南北路起义军合围府城。庄大田率义军攻克桶盘栈,杀把总王泽高等人。但府城之战中,庄锡舍向清军投降,"带领所属二千余人,随官兵杀退贼匪,截杀庄大田等" 。导致投入到攻城战之中的庄大田临时下令退兵,将部队撤回南潭。清廷命常青为督师调并浙江、广东清军一万多人亲自渡台,随后又增加七千人;双方对峙在台湾府城,此时林爽文率军反攻诸罗县城,双方僵持五个月。
【平定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派福康安统帅湖广、四川、广西、贵州等省份的满汉兵丁渡海到达台湾,号称十万大军。在战略上,福康安一方面大肆宣扬千万大军不曰抵台,试图给起义军造成心理压为,扰乱起义军军也。另一方面,结交台湾逃至大陆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再者,"剔抚兼施","赦其从逆之罪,广示招抚,并秘遣熟悉贼情之人,用为间谋。如能擒缚贼首、贼目来献者,优加奖赏,擢授官耻使其党羽内离,渠魁更易就获。"对起义军实行分化瓦解与利益诱降。
在战术上,福康安声东击西,通过详攻大里杙,主要兵力去解诸罗之围。这一战术非常成功,使起义军不得不放弃诸罗,撤至斗六口。清军随后调集重兵对斗六口发起猛攻,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云天,终因寡不敌众而退回大里杙。但由于清军使用大炮轰击,且人数众多。起文军无奈放弃大里杙,撤至"内山"集集蛹、水里化等高山族聚居地区,继续抵抗。清军令当地武装扮成民人,配合官兵搜捕义军。
【起义结果】
清军多路出击,于仑仔顶和牛稠山连败义军,乘胜占领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解至北京杀害。庄大田率余部退入台湾最南端的琅峤,不久也被俘杀。起义遂告失败。
【社会影响】
此事清廷仅派军不足4万,费时一年四个月平定,之后清皇乾隆为了嘉奖诸罗义民义举,而将诸罗改名“嘉义”。乾隆将平台民变一事,列入十全武功。天地会早先领导、发号施令中枢在台湾;历经林爽文事件以后,天地会领导权由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内地。
【其他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