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五年



公元1645年,农历乙酉(鸡)年,天干五行属木

,第二任皇帝,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

【顺治,(1644年-1661年)】,第二任皇帝,清世祖福临年号,(清(含后金)政权第四个年号)

【大西】张献忠,[大顺]二年

【大顺】李自成,[永昌]二年(五月亡)

南明(南京)~第一任皇帝,安宗.朱由崧(福王)[弘光]元年(五月亡)

南明】(福州)~第二任皇帝,绍宗.朱聿键(唐王)[隆武]元年(闰六月建元)(1645年四月-1646年10月6日)

胡守龙[清光]元年(六月立于陝西,旋亡)

后黎朝(越南.安南国),第十九位君主~真宗-顺皇帝黎维佑[福泰]三年,又名黎维褆(1643—1648)

莫朝(越南.安南国),第九位君主,明宗庄天惠地景文颐武开皇帝.莫敬完.[顺德]八年(1638-1677)

日本[正保]二年



【同时期政权】

张七,1年(河南范县榆园军)

赤脚张三,(太湖渔民起义军制首领)( 1645-1662年)

哈密~额贝都拉,(1697-1709年) 

=

北元(韃靼),帕竹第司(西藏),古格王朝

【世纪】17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4342年
【年代】明朝.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清.世祖福临(顺治)
【在位皇帝】

清朝】~第二任皇帝,世祖福临(1643年10月8日-1661年2月5日)

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朱由崧(福王),(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南明】~第二任皇帝,朱聿键(1645年四月-1646年10月6日)

【年号】清[顺治]二年 张献忠[大顺]二年 李自成[永昌]二年 朱由嵩[弘光]元年 朱聿键[隆武]元年 胡守龙[清光]元年 越南后黎朝[福泰]三年,莫朝[顺德]八年 日本[正保]二年

【朝代】

南明】(1644—1662年)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后的政权】

明郑】(1662—1683年)

【清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改元天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公元1645年1月28日
农历:1645年正月(小)初一,伊斯兰历:1054年11月30日,波斯历:1023年11月9日,星期:星期六,干支:乙酉年 丁丑月 乙酉日,属相:鸡,星座:水瓶座,节气:1月5日小寒 1月20日大寒,数九:五九第3天,儒略日数:2321912
【出生名人】
   1,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2,爱新觉罗·杰书(1645年—1697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重要将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礼烈亲王代善之孙、惠顺亲王祜塞第三子,清代六大亲王之一。顺治六年(1649年),袭封多罗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封号为康。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伯父巽亲王满达海前罪,剥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礼亲王世袭铁帽子亲王爵位,由满达海之子常阿岱转由杰书承袭,改封康亲王。三藩之乱起,拜正白旗都统,授征南大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军前往浙江,围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捣福州。耿精忠大势已去,亲自前往投诚,平定耿精忠叛乱。同时,台湾郑经令部将许耀率军万兵攻打福州,为杰书所败。康熙十九年(1680年),台湾郑经溃败后,清军收复沿海厦门、金门、铜山等地。郑经兵败,率领残部逃回台澎地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书逝世,谥号为良。
   3,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号江村、竹窗、瓶庐、藏用老人,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清代诗人、官员。高士奇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康熙十年(1671年),因书法获康熙帝青睐,以国子监监生供奉翰林院,补詹事府录事,擢内阁撰文中书舍人,特擢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原衔充日讲官起居注。次年擢右春坊右庶子,寻转左春坊左庶子,再转翰林院侍讲学士,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解职归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蒙诏起赴京。三年后疏请归养。高士奇自入仕后常伴康熙帝左右,不仅以书法受知于康熙,而且引导其作诗文之径,屡获赏赐及扈从出巡。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中,赐谥号“文恪”。高士奇一生勤于著述,其著作七部收录于《四库全书》,五部编入《四库存目》。一生浮沉在宫廷宦海中,写了十几种与康熙帝有关的著作,极有史料价值,如《金鳌退食笔记》《松亭行记》《扈从东巡日录》《扈从西行日录》等。有代表作《左传纪事本末》53卷,另有《江村销夏录》《清吟堂集》《江村先生全集》等多种。康熙皇帝曾对其评价道:“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
   4,董鄂·费扬古(1645年-1701年),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董鄂·鄂硕之子,顺治帝孝献皇后董鄂氏之弟,清朝将领。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费扬古也随军出征,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军在归化城增加戍兵,以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再次征讨噶尔丹时费扬古作为西路军的统帅,在昭莫多之战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费扬古在西征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跟从康熙帝巡幸索约勒济,中途疾病发作,康熙派遣大臣送他归还京师。不久逝世,赐祭葬,谥号襄壮。雍正十年(1732年)入祀贤良祠。
   5,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南止,又字访濂、勤止,号南畇,晚号止庵,学者称其“南畇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中国清朝大臣、诗文作家、学者。彭定求少年师从汤斌,好陆、王之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进士第一,官授修撰,后迁国子监司业,进侍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彭定求以父丧归,后尝受命就扬州书局校订《全唐诗》。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彭定求卒。彭定求尤仰慕陈白沙、王阳明等七贤,曾精研《传习录》,接受王阳明“良知”说,作《高望吟》七章以见志。又著有《儒门法语》《阳明毁释录》《周忠介遗事》《南昀文稿》等作品。
   6,彭始抟(1645年~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省邓州彭桥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再入翰林院,撰写诏令制诰,供职南书房。
   7,王式丹(1645—1718年 ),字方若,号楼村。江苏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式丹工诗,田雯、王士禛皆推许之,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以式丹为首。著有《楼村集》25卷、《四书直音》1卷及《灵豆录》。
   8,齐祖望,(1645年——1703年),字望子,号勉庵,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店上乡东柳村人。齐祖望自幼勤奋好学,刚正不阿,从不谄媚皇权贵族。在康熙庚戌(1670年)科试中文章锦绣,句句珠玑,字迹流畅,刚劲有力,以其横溢的才华被录取三甲十八名进士,曾任湖广荆州府巴东县(今属湖北省)任县令。鸡泽县西南十里城隍村南有齐祖望墓冢。
   9,卞永誉(1645年-1712年),字令之,号仙客,隶汉军镶红旗籍,祖籍山东黄县,世居辽东盖平(今盖县)。清代书画鉴赏家。卞三元之子。康熙间,由荫生任通政使司知事,历福建兴化知府、江苏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官至刑部左侍郎。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纪》。(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人绘《卞永誉赐砚图轴》首都博物馆藏)
   10,卫既齐(1645—1701)字伯严,山西猗氏人,清朝大臣。
黄兰次(1645年-?),清代著名戏曲家洪昇的夫人.字兰次.钱塘人,兰次为大学士黄机孙女,庶吉士黄彦博女,工吟咏,解音律.生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卒年不详。
   11,林绍祖(约1645~1728年),字衣德,号丹麓。清代福建漳浦县城城南(今县城绥南尚书府)人。
   12,本因坊道策(1645年-1702年4月22日),日本江户时代围棋棋士。
【逝世名人】

   1,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家。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8日,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战死。

2,【江阴抗清三公】1645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汉家气节。“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是人所共知的江阴精神。这种精神是江阴人民用几千年所流的血、汗和智慧沉淀而成的。江阴民众面对强敌,誓死守城81天的壮举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

①阎应元(?—1645)字皕亨,汉族,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②陈明遇(?—1645),字拱辰,明末浙江上虞人。

③冯厚敦(?—1645),字培卿,金坛人。
  3, 归昌世(1574-1645 一作1573-1644)江苏昆山人,移居常熟。有光孙。明诸生,崇祯末以待诏徵不应。十岁能诗,早弃举业,发愤为古文。书法晋、唐,善草书,兼工印篆,与李流芳、王志坚称三才子。画山水法倪、黄,尤擅画兰花、墨竹。鬆灵沈著。神趣横溢,在徐渭、陈淳之间。卒年七十二。著假庵集。  
     4,侯峒曾(1591-1645)嘉定(今属上海)人。雅好诗文,旁及书法。体势俱佳。

     5,黄淳耀(1605-1645)嘉定(今属上海)人。崇祯进士,善书,法颜真卿,亦工绘事。著有《陶庵集》、《山左笔谈》。

     6,史可法(1602-1645)大兴(今河北大兴)籍,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一六二八)进士。明末官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城破被杀,年四十四, 葬于梅花岭。工行书,气势严正,似其为人。后人称为史阁部。清代追谥忠正,有史忠正集。

    7,杨文骢(1579-645),贵阳人。官至兵部郎,能诗善画,博古好学。

    8,严衍(1575-1645)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博学好奇。  隐居教授,善书法,作擘窠大字更奇伟。卒年七十一。

 9,文震享     (1585-1645)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震孟弟。天启五年(一六二五)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10,金声(1598-1645),江苏常熟人。能山水,花卉较胜。

吴应箕以参加义兵被捕死
 11,吴应箕(1594-1645)。应箕字次尾,贵池人,著有《楼山堂集》等。

   12,彪佳(1602-1645)字幼文,刘宗周弟子,弘光朝右佥都御史,为马士英排挤去职。宗周字起东,号念台,称蕺山先生,为南京左都御史,亦以马、阮去官。著有《刘子全书》。

   13, 宫本武藏(1584年—1645年6月13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剑术家、兵法家、艺术家,
【中国大事记】

清朝大事记

正月,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都统,代豪格征山东。以太宗第七女固伦公主下嫁内大臣鄂齐尔桑子喇玛思。命房山县岁以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清军破潼关,入西安,李自成败走襄阳。
二月,始修《律例》。谕豫亲王多铎移师定江南,英亲王阿济格征讨李自成。清于大同、密云铸钱充军饷。
三月,始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明太祖于历代帝王庙,并定从祀大臣。左良玉自武昌东下,至九江病死,子孟庚后降清。
四月,葬故明殉难太监王承恩于明帝陵侧,给祭田、建碑。豫亲王多铎师至扬州,谕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杀,清兵对城内人民持续进行了十天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以太宗第八女固伦公主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子巴雅斯护朗。初行武乡试。史可法牺牲。
五月,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赐诸王以下百官冰,著为令。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逃遁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以城投降,福王被俘,明年死。命满洲子弟就学,十月一日赴监考课,春秋五日一演射。定叔父摄政王仪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摄政王。免皇后租,并崇文门米麦院。宣诏平定江南捷音。乾清宫修缮竣工,开始修缮太和殿、中和??剃发令,皇太妃逝。发布诏告:清廷兴兵,本无意??祚灭亡;清军自关外整旅入关,乃是代明雪恨……以此来消弭汉族的反满情绪。并命于十月在江南举行乡试,以笼络汉族士人。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拜孔子庙。

六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
闰六月,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宫山,自缢而死。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员耆老顶戴品级。诏谕严禁谏官朋党相争。定满洲文武官品级。定诸王、贝勒、贝子、宗室公顶戴式。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鲁王监国政权。
七月,享太庙。上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玉册玉宝于太庙。设明太祖守陵太监四人,给祀田二千顷。禁中外军民衣冠不遵国制。清军入江西。河决衮州西。清定岁给明宗室银地。清兵进至嘉定,进行三次大屠杀,史称“嘉定三屠”。

九月,清军入湖广。大顺军李锦、高一功等联合何腾蛟抗清。

八月,以英亲王阿济格出师有罪,降郡王,鳌拜等议罚有差。
十月,豫亲王多铎师还,顺治帝幸南苑迎劳之。以太宗次女固伦公主下嫁察哈尔汗子阿布鼐。加封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十一月,清军攻李自成馀衆及张献忠。

十二月,更定朝仪,开始罢内监朝参。

--------------

   1,2月19日,清朝定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于大成殿奉祀孔子。

   2,4月24日,清廷明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这就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获得比较自由的身份地位,从而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清初手工业的发展。

   3,5月,李自成率兵自陕西商洛山区退往湖北,驻扎在武昌。

   4,5月15日,清军占领南京后,下令各省十日内剃发,并宣布违抗者将被视为“逆命之寇”,遭致人民的坚决反对,清廷又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1]相威胁,更激起了人民的反对。

   5,6月25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6,7月24日,清廷准户部奏,于西陲招商市茶,给予勘合,以易“番”马,“酌量价值,两得其平,无失柔远之义”。上年曾定茶马交易条例,每茶一篦重十斤,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本年起,年差御史辖五茶马司,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如有私茶出境,即捉拿赴官治罪。

   7,7月26日,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内九宫山下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李自成也在激烈的搏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

   8,清廷下诏纂修《明史》。

======

清廷重用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思宗崇祯末年任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争。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投降皇太极。清廷入关后,洪承畴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为秘书院大学士。他认为,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并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以选拔真才实学者;为此又亲自举荐了许多原明臣出任清朝的官职。洪承畴还建议顺治帝带头学习汉文、通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以帮助统治者学习汉族地主阶级丰富的统治经验。这些都得到清廷的首肯。顺治帝为鼓励他进言,特传谕说:“凡有所奏,可行即行;如不可行,朕亦不尔责也。”顺治二年(1645),清廷占领南京、推翻弘光政权后,摄政王多尔衮派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洪承畴到任后,制定了剿抚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用暴力残酷镇压了金声领导的抗清斗争,另一方面招降了隆武王朝手中握军政大权的郑茂龙,使其撤掉仙霞岭之防守重兵,清兵得以长驱而入并打垮了隆武政权。在他的招引下,明朝文武官员纷纷投降。顺治十年五月,洪承畴被特任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以镇压全国出现的抗清运动。洪承畴来到湖南后,政治上广行招徕,军事以守为战,寻机进攻;经济上开垦田亩,恢复和发展生产,以解决军粮。这一政策获得清廷的支持和赞同。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湖广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人心渐有固态”,顺治帝对此深表满意。顺治十四年孙可望降清后,清廷利用西南抗清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的有利时机,命令洪承畴率所属将士同宁南靖寇大将军、固山额真、宗室罗托等由湖广前行,相机攻取云贵。洪承畴提出进兵西南应收拾人心为本,先得土司之心,而后方可一劳永逸。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允许西南少数民族暂免剃发,照旧妆束,从而缓和了社会动乱,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占昆明后,清廷又采纳了洪承畴安定云南内部的主张,命令平西王吴三桂率兵留驻云南,从而使云贵问题获得了基本解决。顺治十七年初,洪承畴因年老多病,两眼昏花而被清廷解任,回京调理。洪承畴劳碌一生,为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效尽了犬马之劳。

 

史可法守卫扬州  
  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史可法企图联清镇压农民军。顺治二年初,他面对清兵步步南逼,认识到只有奋起抗清,才能保住福王政权。于是,史可法竭力筹划防御,积极备战。四月,清兵迅速渡过淮河,攻下徐州。徐州总兵李成栋降清,并引清兵南下,形势十分危急。史可法立即屯兵清江浦,企图阻挡清兵前进,并连章告急,乞请福王朝廷派兵援助。但掌握朝廷的奄党马士英为了维持个人权势,抽调兵力对付左良玉,使江淮防线崩溃,史可法被迫回到扬州。四月十八日,清兵包围了扬州城。史可法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团结军民守城。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主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疏告急,腐败的福王政权却置之罔闻。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战斗,被清军俘获。清豫亲王多铎劝他投降,史可法慷慨地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从容就义。他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残部,和全城居民一起与清军鏖战,直至人尽矢绝,清军才占领扬州。清统治者痛恨人民的反抗,入城后实行血腥的大屠杀。据史裁,屠城十日,被杀的人共计数十万,一座有悠久历史的繁华富庶的城市被毁为废墟。

 

京师民出痘者逐出城外  
  清初,满洲贵族对出痘(即天花)十分畏惧,为预防传染,下令京城内凡民间出痘者,即驱逐城外四十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吏役乘机扰民,敲诈勒索,视民命如草芥,致有将身心发热及生疥癣等疮之人一概逐出城外。结果,被逐出者无衣无食,处境十分凄惨,社会也很不安宁。顺治二年(1645)二月十五日,巡视南城御史赵开心建议在城外四十里处择村安置被逐出者,同时要区别真假出痘,“非痘者勿逐”,清廷虽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却未取消驱逐令。

 

清疏奏事始有题本奏本之别  
  顺治二年(1645),清廷命令各衙门奏事皆缮写本章,遂定题本、奏本之别;公事用题本,加盖印章;私事用奏本,不加印。

 

左良玉“清君侧”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奄党马士英把持朝政,压制依附宁南候左良玉的东林余党。顺治二年(1645)四月初四日,屯兵武汉的左良玉发布儌文,列举马士英的八大罪状,声称奉崇祯太子密旨“清君侧”,与马士英公开争权夺势。他亲自率领数万大军东下九江,并于次日打到安庆。不料,左良玉病死军中,子左梦庚统其众,一路烧杀抢掠,南京戒严。马士英不顾弘光君臣抵御清军的要求,急调江北二镇驻防兵抵御左军。不久,左军为黄得功击败,左良玉的“清军侧”随之失败。

 

内三院改为内阁  
  顺治二年(1645)三月,顺治帝宣布提高内三院的权任。他在给内外大小各衙门的谕旨中说:“其有与各部无涉或条陈政事,或外国机密,或奇特谋略,此等本章,俱赴内院转奏。”同时又提高内三院的地位,与六部同级。另外,又将翰林院合并于内三院,使其名上均加“翰林”二字。如:内国史院改为内翰林国史院,内秘书院改为内翰林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翰林弘文院。三院的大学士、学士等人数也有相应增加。顺治十五年七月,清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分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同时又怕阁权加重会影响皇权,降低了大学士的品级,原来合并于内三院的翰林院仍予恢复。

 

秀才倡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南京后,下令各省十日内剃发,并宣布违抗者将被视为“逆命之寇”,遭致人民的坚决反对,清廷又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威胁,更激起了人民的反对。江阴秀才许用首先在明伦堂上倡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在他的鼓动下,江阴北门外人民纷纷“奋袂而起”,许多知识分子也参加到反清斗争的行列,有的自觉帮助军民守城,有的组织义兵,更有的联络李定国、郑成功等抗清队伍,整个江南战场上几乎没有一次战役没有知识分子参加的。

 

刘宗周绝食殉明  
  刘宗周,字起东,明崇祯年间曾任顺天府尹、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后被罢官在家乡浙江绍兴讲学。顺治元年(1644)五月,弘光政权建立后,他曾上疏小朝廷,希望有所作为,但为奄党马士英所逼,愤而辞官,归隐田园。次年五月清兵破南京前,马士英挟持弘光太后到杭州,议立潞王朱常淓监国。刘宗周虽然反对马士英,但为保存明朝社稷,写信给缙绅祁彪佳等人,要他们到杭州议战守事宜。可是,潞王为清军的铁蹄声吓破了胆,六月十三日开杭州城门降清。十五日中午,刘宗周在就餐时得知此消息,放声大哭说:“此予正命时也!”开始臣床绝食。两天后,他接受诸生张应烨的劝告,迁居城外水心庵,遣人寻访黄道周,共商扶明抗清大计,同时少进饭食。十九日,他听到绍兴通判同当地绅衿降清的消息,感到复明愿望十分渺茫,正式开始绝食。清军统帅博洛捎书劝降,刘宗周不屑一顾,只愿殉明。闰六月初八日,刘宗周在绝食近二十天时停止了呼吸。

 

宁波“六狂生”抗清  
  顺治二年(1645),当清兵南下的风声越来越紧时,宁波知府朱之葵准备剃发降清。消息传到城内六个穷秀才、平时爱议论时局并对地主豪绅们不满的董志宁、王家勤、毛聚奎、华夏和张梦锡(时又称为“六狂生”)的耳朵里,使他们义愤填膺,就想铲除朱之葵,起兵抗清。于是,他们用言语激励城内的一位开明绅士钱肃乐,使其打消了效法刘宗周绝食殉难的念头,积极组织抗清队伍。五月十二日,钱肃乐和“六狂生”在宁波城隍庙的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大家一致决定保守城池、抗击清兵,并公推钱肃乐为首领,知府朱之葵吓得仓皇溜掉。不久,应钱肃乐之请,定海总兵王之仁来到宁波,即与钱肃乐和“六狂生”议定了划江而守、抗击清兵的计划。

 

鲁王监国绍兴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故明官吏、缙绅张国维、钱肃乐等人的扶持下,明太祖第十世孙、鲁王朱以海监国于浙江绍兴,建立南明政权。他们筹划扼守钱塘江,得到了江南一些义军的支持,抗清斗争出现了大好的局面。但鲁王和隆武两个政权为了争“正统”,水火不容,总兵方国安等依恃兵权,骄横跋扈,与外戚(鲁王岳父等)、宦官相勾结,祸乱朝政。清统治者剿抚兼施,一方面派大将军勒克德浑进攻浙江,一方面诱降了方国安。顺治三年(1646)六月初二日,清军攻入绍兴,张国维兵败自杀,鲁王逃亡海上。次年七月,鲁王在抗清义师的配合下,率师进攻福州,不久失败,再度漂泊海上。后为明定西候张名振迎驻舟山,并筹划以舟山为根据地,牵制清兵。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日,清军攻破舟山,鲁王妃及大学士张肯堂自杀,张名振奉鲁王三度航于海上。顺治十年三月,鲁王自动去掉监国号,浙江政权至此覆亡。

 

蕲黄四十八砦抗清  
  顺治二年(1645),随着清军南下,湖广和安徽一些地区的农民军及明宗室、官吏等纷纷起兵抗清。湖广进士周损、王光淑等在蕲水和麻城,建立了蕲黄四十八砦,与安徽英霍山一带的农民军联合起来,以明宗室石城王朱统为最高首领。之后,他们率师东进,与江北打着史可法旗号的义师并肩作战,连克句容、高淳、太平等县,一度进逼南京。顺治七年二月,又率军与清兵激战于潜山、太湖间,兵败后被俘,解往南京处死,这支部队也几乎被消灭。

 

陈子龙陈湖抗清  
  陈子龙,字人中,别号采山堂主人,明末清初承先启后的诗人。顺治元年(1644)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他任兵科给事中,上疏革除弊政,引起群小侧目。次年五、六月间,清廷剃发令传到松江府,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民举兵抗清。陈子龙与陈湖诸生陆世钥等起义,聚众千余屯聚陈湖。他们还致书联络吴淞副总兵吴志葵等人,吴率水师三千自吴淞达淀山湖、茆湖间结水寨。明总兵黄蜚也率船千艘、水师二万自无锡来会合。闰六月初十日,陈子龙设明太祖朱元璋像誓师,军号振武。一时间,起义军声威大振。由于起义仓促,准备不周,陈湖义兵与吴志葵水师在苏州、黄蜚在黄浦江先后为清兵击败。七月,松江陷落,陈子龙几乎被俘,携家逃走昆山(今江苏昆山县),继续从事抗清斗争。顺治四年(1647)五月十三日,他被清军杀害。

 

清改南京为江南省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五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赤脚张三反清起义  
  顺治二年(1645),赤脚张三领导太湖流域的广大贫苦农民、渔民举行反清起义。他们雄踞在淀山湖、长白荡、澄湖一带,以宜兴作为根据地,经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苏州、松江、常州,屡次打败清兵。起义者阶级立场十分鲜明,不断向地主、富户借粮,名之为“打粮”,然后将粮食财物分发给贫苦农民和渔民;对“村农贫人”实行公平交易,获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十余年间,起义军声威显赫,以致清地方官吏把太湖流域看作可怕的危险地区。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江西巡抚韩心康看到武力不能剿灭张三起义军,就设计命张三相好、辕弁朱允恭邀张三宴会,预置贮满酒的长柏木桶,待张三到达时,突然将酒桶覆张三半身,伏兵齐出将其捉获。不久,这支起义军也被清廷消灭。

 

张名振张煌言抗清  
  张名振,字候服,应天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朝灭亡后,他仍丹心赤胆地忠于明朝。顺治二年(1645)鲁王监国绍兴时,张名振立刻率浙江水军归附,被封为富平将军。当鲁王兵部尚书张国维督师钱塘江时,他背刺“赤心报国”四字,率所部参加堵截清军南下的战斗,并收复了富阳、余杭等县。顺治二年,绍兴失守,张名振又率舟师随扈鲁王出海,奔赴舟山。在隆武帝身边作联络、调节工作的张煌言,这时也毅然投到鲁王名下,并与张名振在福建长垣重建临时政权。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亡后,他看到国事颓废,投笔从戎,积极投身到抗清事业中。来到舟山后,很得张名振的赏识,做了监军,两人在浙东和舟山一带招集散亡人员,重组抗清部队。顺治四年四月,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倒戈反清后,张名振、张煌言应约率军北后,攻打南京。不幸军抵崇明时,飓风大作,舟覆人翻,一军尽失。经此挫折后,他俩抗清意志依然未加衰退,在浙江一带继续抗清。六年,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鲁王无处安身,又由他俩扈随,再次漂泊海外。十月,鲁王回至舟山,张名振被进封太师,主持国政。但由于鲁王政权内部争权夺势,尔虞我诈,加之张名振又自恃功高无比,骄横跋扈,浙江的抗清势力日趋衰弱,舟山于顺治八年九月被清军攻陷。张名振君臣无处安身,于这年底到厦门投靠了郑成功。此名,张名振辅助郑成功,在福建、浙江一带抗击清军,军威日振,又多次进军镇江,师泊金山,威震南京。顺台十二年底,张名振去世,遗言将其军队归张煌言统领。张煌言认为,要战胜强大的清军,必须团结各方,因而努力与郑成功亲近,以求共同对敌。郑成功非常器重张煌言的智谋策略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两人团结奋斗,并肩作战,使清军闻风丧胆。这在顺治十六年六月的郑成功北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郑成功以招讨大元帅名义,请张煌言为监军,率领十七万水陆大军直抵南京城下,使清廷为之震惊。接着,张煌言亲率一支军队溯长江而上,迅速攻克了芜湖,并在芜湖规划了进军策略,兵分四路,继续向前进攻,同时传檄四方,宣布北伐的意义。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就收复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广德、和州、无为三州及当涂等二十四县,当地人民也欢呼雀跃,箪食壶浆,纷起响应,江南、皖南地区再次燃起了抗清的烽火。但当张煌言抵达徽州时,却听到郑成功兵败南京的消息,便立即去信慰问和鼓励,要求他不可急忙后退。然而,郑成功由于立脚不住,仓促退出长江,返回厦门,这使张煌言在皖南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到了清军全力进攻,所得城池丢失殆尽,军队被击败四散,张煌言也孤身逃到浙江天台,再也无所作为了。

 

黄道周督师北伐  
  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二日,隆开王朝大学士黄道周出师江西。黄道周,字幼平,福建漳浦县人。隆武王朝建立后,他任大学士,很想辅佐隆武帝匡复故土,实现中兴,但受到郑芝龙的排挤和掣肘。面对清军的节节进逼,黄道周看到朝廷的倾危,上疏说:“看到目前情形,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自请督师北伐。但郑芝龙以饷绌为辞,不肯给予支援。于是黄道周愤而率其弟子千人启行,沿途招集了七八千人。他们没有兵器,就拿着农具、木棒参加战斗。三年(1646)十二月二十四日,这支手无寸铁的队伍抵达衢州、婺源,为婺源县令和降将张天禄的军队诱歼。黄道周被俘后,解到南京,在洪承畴百般劝降下慷慨激昂,坚贞不屈。顺治三年三月,他在明孝陵帝被杀。

 

汉官交章弹劾冯铨  
  顺治二年(1645)七月,御史吴达首劾大学士冯铨,拉开了汉官交章弹劾冯铨的序幕。冯铨,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明万历时期,他官至查禁院检讨,天启时投靠阉党魏忠贤,成为其党羽中的头面人物。清初,冯铨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恩宠和重用,因而也就引起了一些反对阉党的汉官不满。御史吴达在弹劾书中含沙射影地称冯铨是“贪墨败类”,应予废黜。一个月后,弹劾冯铨事进一步扩大。给事中许作梅等三人、御史王守履等六人,交章弹劾冯铨系魏忠贤党羽,仕清后揽权纳贿,应将其斩首。御史李森先言词最为激烈。他一方面把明亡之因与冯铨的历史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刑部对冯铨之罪不敢问的原因,并表示对此类奸相误国深感忧虑,要多尔衮立彰大法,戮冯铨于市,颁告其罪于天下。显然,此次弹劾大有明末党争再现之势。多尔衮对此极为重视,亲自于重华殿审理。当时刑部大臣启奏汉官所劾不实,俱应反坐。当多尔衮面质时,冯铨仰仗多尔衮恩宠,逐条反驳。多尔衮也认为冯铨剃发在先,遵法勤职,功不可没,同时他又出于憎恨臣下结党,偏袒冯铨,严厉斥责了各汉官。廷讯结果,汉官所劾诸事“俱无实迹”,“前朝旧事不当追论”。事过几日,弹劾冯铨的各汉官不是被夺官,就是降调。冯铨在这场风波过后,更为多尔衮所宠信。

 

孔闻謤疏请蓄发  
  顺治二年(1645)十月三十日。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上疏清廷:孔家服制,历三千年余年未改,请准蓄发,以复先世衣冠。多尔衮得疏大怒,立即下旨斥责:剃发严旨,违者不赦;孔闻謤竟敢疏请蓄发,已犯不赦之条,本当从重治罪,但念其为孔圣人后裔免死革职,永不叙用。

 

云南土司沙定洲起事  
  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初一日,云南临安府王弄山(今云南文山县境内)土司沙定洲起事,攻入昆明。先是,明朝灭亡后,黔国公沐天波成为无主孤臣,所辖土司不愿再受节制,沙定洲更是野心勃勃,欲取而代之。顺治二年八月,沙定洲以助剿叛乱的元谋土知县的,率兵驻在昆明城外,在经过串通黔府家奴和周密准备后,他于(1646)十一月三十日,攻入昆明,沐天波逃往楚雄,全滇震动。沙定洲又追至楚雄,沐天波又逃往永昌。时明金沦道副使杨畏知驻楚雄,惧沙定洲来攻,遂劝其西攻永昌,而己趁机加紧修筑城池,调集援兵。沙定洲得知此信,舍弃沐天波,再攻楚雄,失利。顺治三年底,他集中庞大兵力,再将楚雄团团围困。正当楚雄汲汲可危之际,大顺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的率领下由四川进入贵族,经过激战,沙定洲逃奔临安(今云南建水),孙可望等入据昆明。顺治四年四月,李定国战败沙定洲,沙定洲被迫投降,解回昆明处死。

 

匠籍制废除  
  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四日,清廷明令各省“俱除匠籍 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这就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获得比较自由的身份地位,从而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清初手工业的发展。

 

李自成死难
  李自成农民军撤出北京后,一路退至西安。这时,尽管农民军受到了严重挫折,但在陕西及黄河一带尚有不小的力量,仍然有所作为。但是,李自成等人在军事上不仅未作比较周密的部署 ,反而听信谋士牛金星的挑拔,诛杀李岩等大将,使大顺政权领导层出现了裂痕,消弱了自身的力量。与此同时,清军分兵两路,向农民军追击。一路由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另一路则由豫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两军直扑西安。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率兵自陕西商洛山区退往湖北,驻扎在武昌。这时大顺军尚有部队50万余,分为48部。清军又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乃由武昌退到湖北通山。五月四日,李自成率18骑到通山县的九宫山一带阅视山势和道路,突然遭到当地地主团练的袭击,李自成和28骑均牺牲于乱刃之下,时李自成39岁。李自成死后,余部大致分成两支:一支由刘体仁、郝摇旗等率领;另一支则由李过及高一功率领,在荆襄地区坚持抗清斗争。

 

江西农民军抗清  
  顺治二年(1645)六月,由于南明降将引清兵进入江西,江西的原明官史和农民军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遍及瑞金、兴国、九江、南昌、赣州和宁都等地。顺治五年,彭顺庆领导的农民军攻占了宁都,也坚持了二年,直至七年(1650)二月初八日,清军数路围攻,双方激战三昼夜,起义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十一日城破,彭顺庆被俘牺牲,大小首领一百五十七人和起义军战士一千一百五十五人全被杀害,宁都城也被清军屠掠几尽。

 

清廷制定八旗赈济制度

   顺治二年(1645),清廷制定了八旗赈济制度。清统治者定都北京后,为了依靠八旗武装作为统治全国的主要工具,制定了各种制度和措施,千方百计地授予八旗旗人各种特权。八旗赈济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该制度规定:八旗涝地,每六亩给米二石;王、贝勒、贝子、公等府属人役给米相同,对于举地投充人役不给米;蒙古按口折给米,准许他们沿边籴入,但不准进入内地;八旗游牧地每口月给米一斗。顺治六年,清廷又规定:凡逢灾年,对王以下、官以上者的俸米加倍给之;旗人按七岁以上为一口,六岁以下、四岁以上为半口。顺治十一年又规定,八旗涝地,满、蒙每佐领给米二百石,汉军每佐领给米百石。此后,清廷又多次发放内帑赈济八旗穷苦兵丁,例如,十二年发放二万两,顺治十四年发放十万两。

 

清定岁给故明宗室赡养银两地亩  
  清廷定都北京后,为了笼络汉族官僚地主,于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三日,颁布了每年给明宗室赡养银两地亩的数额:亲王银五百两,郡王四百两,镇国将军三百两,辅国将军二百两,奉国将军一百两。中尉以下,无论有无名封及各王家下人丁,每名各给地三十亩。

 

江阴人民开展反剃发斗争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他们振臂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薙!”杀死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发动抗清斗争。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清军,陈明遇又推荐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前任典史闫应元统率军务,全权指挥守城。在闫、陈的指挥下,城乡十余万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在八十天的战斗中,江阴人民不仅拒绝了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的多次诱降,还打败了清军无数次的猖狂进攻,使众多的清兵战慄无人色,“无不以生归为祝”,清廷三个王爷、十八员战将被打死。清军在江阴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攻不破城池。最后,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闫应元、陈明遇和十余万军民在街巷中同清军肉搏,最后壮烈牺牲。

 

嘉定三屠  
  继江阴之后,嘉定人民也进行了以反剃发为主要内容的抗清斗争。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嘉定知县张维熙到任后,也执行严格的剃发命令,激起了城内外人民的反抗。人们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赶走了张维熙,烧毁了前来镇压的清军船只。此后,为了加强组织力量,他们又推举素有声望的开明绅士黄淳耀、候峒曾为首领。黄、候二人纠合义旅,准备武器弹药,全城军民士气高昂,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城防工作,城楼上高悬“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表达了要与清军血战到底的决心。降将李成栋获悉消息后,急忙偏偏清军赶来镇压。从闰六月十七日到七月初四日,嘉定人民在外无援兵人,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孤城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清军攻破。黄淳耀自缢身亡,候峒曾全家投水殉难,两万多军民死在清军的屠刀下。此后,清军又两次屠杀城内英勇不屈的军民,史称“嘉定三屠”。

 

太湖区域人民抗清斗争  
  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一日,吴江进士吴日生和举人孙兆奎等人,听到清兵南下的消息,聚集一千多人,屯兵在太湖边上的长白荡,准备截击清兵。太湖和洞庭湖上的各路义军也纷起响应,一时声势浩大。他们用白布裹头,被称为“白头军”。接着,吴日生就率领“白头军”攻进吴江县城,杀掉降清的知县朱国佐,还与驻吴淞的明总兵吴志葵取得联系,准备共同收复苏州。但由于吴志葵不积极支援,攻打苏州的战斗失败了。清廷听到吴江失守的消息,连忙调集军队前来围剿。吴日生指挥千余只渔船,半路截击,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不甘失败,再派降将李成栋和松江提督吴胜兆层层围剿,吴日生寡不敌众,泅水潜逃。不久,他又回到长白荡,重新整编军队,制旗铸印,设官分职,阵营为之一新,并从长白荡到淀山湖建立了许多白头军抗清的根据地。次年六月,正当白头军准备攻打嘉善时,吴日生由于误中了清知县刘肃之的诈降计,被捕并解至杭州处死。

 

隆武王朝建立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七日,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奉明太祖九世孙、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建元隆武(隆武有光武中兴之义)。封黄道周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平虏候,主持军事。这是南京失陷后,南明建立的第二个政权。八月,隆武朝廷君臣议战守,决定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作为防线,以兵十五万人把守,制止清军南下;招兵买马,编练行伍,准备明春进兵,收复失地,实现中兴。但是,隆武王朝一开始内部纷争十分激烈,郑芝龙一派和黄道周一派互相倾轧,势如水火。尤其是郑芝龙,他之所以拥立隆武帝,是要打着隆武的旗号,政治上扩张势力,经济上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巨大财产,并寻机出卖隆武帝,以投降清朝,换取更大的荣华富贵。因此,郑芝龙把持的隆武王朝和弘光小朝廷一样一事不作,一矢不发,拥兵不战。顺治三年八月,郑芝龙按照与降将、清军五省经略洪承畴所订密约,尽撤仙霞岭防线的兵力。八月十七日,清军从容进入福建。隆武帝于二十一日逃到汀州(今长汀县),二十八日被俘获,并被押回福州斩首。隆武王朝至此复灭。

 

荆襄十三家军兴起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农民军分为两部分:一由郝摇旗、刘体纯、马进忠等领导,一由李自成的侄子李锦(李过)和他的内弟高一功领导。这两部分兵力总共约有四五十万之多,向湖广(今湖南、湖北)荆襄一带进发。由于两部分军队骤然失去了主帅,又面临着险峻的形势:北面有清军的追击,西面有明朝镇守湖广的何腾蛟官军的阻拦,于是,郝摇旗、李锦等人在击败明军官一次围剿后,决定联合明军,共同抵御清军。明湖北巡抚何腾蛟、参政堵胤锡等极表赞成。顺治二年(1645)九月,何腾蛟即命人携其手书“持白牌往”湖南湘阴、浏阳间,授郝摇旗、刘体纯、马进忠为总兵官,郝部十余万人由何腾蛟直接指挥,驻守湖南各地,负责抵御向湖南进攻的清军。与此同时,李锦、高一功等在常德与明军堵胤锡部联合。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十八营共三十余万人,改号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将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保持他们的独立性。令其驻守在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襄十三家军。

 

清定茶马交易条例  
  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四日,清廷准户部奏,于西陲招商市茶,给予勘合,以易“番”马,“酌量价值,两得其平,无失柔远之义”。上年曾定茶马交易条例,每茶一篦重十斤,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本年起,年差御史辖五茶马司,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如有私茶出境,即捉拿赴官治罪。

 

清廷下诏修《明史》  
  顺治二年(1645),清廷下诏纂修《明史》,以内三院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范文程、刚林等为总裁官,以学士詹霸、宁完我等为副总裁官,并选取纂修、收掌及满、汉字誊录等官。但是,当时明朝灭亡不久,档案史料散失极多,实录也很不全,明熹宗天启实录就是缺天启四年纪事,天启七年六月及崇祯一朝事迹俱缺。这就给纂修《明史》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大学士刚林在顺治八年二月向清廷提出建议,以重金购求天启、崇祯实录以及邸报、野史、外传等书籍。但由于当时清廷忙于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此事。修史的条件既不成熟,自然也就无成绩可言了。

 

顾炎武著“乙酉四论”  
  顺治二年(1645),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为响应南明弘光政权的征召,撰写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弘光政权建立后, 顾炎武由原明昆山知县杨永言举荐,获得了一个兵部司务的官职,于是他就把复明的希望寄托于弘光政权,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和《钱法论》,合称“乙酉四论”。在四论中,顾炎武从弘光政权立国南京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和军制诸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些解救危难的应急措施。在《军制论》中,他提出了“寓兵于农”之法,强调不能尽驱民为兵,否则民怨沸腾,国事将不忍言矣。在《形势论》中,他主张北守徐、泗,西控荆、襄,南通巴、蜀,进而联天下为一,国势可振。在《田功论》中,他指出当前之急务是召民垦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饷。在《钱法论》中,他指出钱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流而不穷。这些措施虽然切实可行,但在当时弘光政权内部文官同室操戈,武将拥兵自重,水火不容的形势面前终于成为泡影。

 
【外国大事记】

   1,1月,英国国会授权克伦威尔建立新军。

   2,6月14日,英国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的主力。

【清代诗词】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其他阅读】
=======
 

 

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五年,公元1645年,农历乙酉(鸡)年,天干五行属木 清[顺治]二年 张献忠[大顺]二年 李自成[永昌]二年 朱由嵩[弘光]元年 朱聿键[隆武]元年 胡守龙[清光]元年 越南后黎朝[福泰]三年,莫朝[顺德]八年 日本[正保]二年

2024年6月15日 23:0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