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六年,公元1376年,农历丙辰(龙)年,天干五行属火。 明[洪武]九年 北元[宣光]六年 越南[隆庆]四年 日本南朝[天授]二年,北朝[永和]二年
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六年
公元1376年,农历丙辰(龙)年,天干五行属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九年
【洪武,136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明朝政权第一个年号。
北元,第二位可汗~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宣光六年
陈朝(越南)也称“安南国”第十任,睿宗,陈曔(又名陈日煓)[隆庆]四年
日本南朝[天授]二年
日本北朝[永和]二年
帕竹第司(西藏)第三任 第司.札巴絳曲(1374-1380年在位)
后大理国【世袭总管】第十一任,段宝,1365—1381年)
西吴(西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西吴又名拉堆绛)),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明朝成化年间亡。】
陈朝(越南)也称“安南国”(1225-1400年)。
古格(西藏阿里),,【814/842年--1630年.国灭】
王氏高丽,(918-1392年),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
1376年 明洪武九年
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十月,命右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修订《大明律》。
==========
错断空印案
按照惯例,地方钱粮之数,县报于府,府报于布政司,布政司报户部,合数而定。于是,每年布政司官偕府、州、县的计吏一同到京师,会同户部官一起核计。由于财政收支、钱粮征纳、军费支付等项目繁多,难免出错。遇到收支不符,或数字错讹,户部就予驳回,重造书册。而布政司距京师,远者六七千里,近者千里左右。若携带书册回行省重造、加盖印信,往返一次也费一月或数月。为应付户部官的挑剔和出现差错后及时补救,凡布政司官等入京与户部核计时,都带上盖过有司印信的空白文册,以便备用。如此做法,计吏们习以为常,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是,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突然觉得上述做法是“欺罔之举”,大发雷霆,且下令严惩不贷。尽管有湖广按察佥事郑士利上书,详述空印书册的来龙去脉,晓以利害,仍无济于事,反被朱元璋贬斥,输作江浦。从而,制造了一大冤案,史称空印案。此案牵连极广,自尚书至守令,署空印书册的皆坐欺罔论死;佐贰以下杖一百戍边。据统计,因此案株连杀戮、充军边地达数百人,地方管理田粮的长吏几乎一杀而空。洪武十五年正月,为惩空印之弊,定天下府、州、县衙门田粮书册,全用半印勘合行移。具体作法是:府、州、县于年终,将发去的勘合底簿折帖具本奏缴,仍将清册一本,送原发衙门稽查比较。遂为定制。
武臣诰敕之制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四月二十日,朱元璋命中书省、兵部定给武臣诰敕之制。其特旨升除的,大都督府同承敕监官,以圣旨附籍,其初入仕者具年籍父祖己身功迹,其已入仕及升除者,具所历功过年籍。大都督府咨于中书省,送兵部覆奏贴黄,考功监察考同奏附籍,部拟散官,移文翰林院撰文,付司文监校勘奏,付中书舍人书写、署名用印,转付承敕、考功二监,并还本部,以次署名用印,赍赴省府台官署名,仍付司文监对同署名用印,方付兵部给授。如袭职降用,大都督府勘验具年籍祖父功迹;降用者,具其罪名,奏旨处分,承敕监官附籍,其咨省送部帖黄参考对同,拟官撰文,署名、用印、给授如前。
承宣布政使司的改立
朱元璋下集庆,即承袭元代旧制,设江南行中书省,自领省事,元至正十八年(1358)在婺州置中书分省。自此以后,每略定地方,即置行中书省,设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六品),都事、检校(从七品),照磨、管勾(从八品),理问所正理问(正四品)、副理问(正五品)、知事(从八品)。洪武九年(1376)六月十一日,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左、右司为经历司。十三年五月初一日改布政使从二品。不久,又改布政使正三品,参政从三品。洪武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增置左、右参议(正四品)。二月二十三日又增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洪武十五年二月初五日置云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人。成祖复旧制。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布政司为北京,永乐五年置交趾布政司,永乐十一年置贵州布政司。宣德三年(1428)罢交趾布政司。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十年,会户版以登民数、田数等。行中书省改为布政司后,只理一省的民政事务,军事、刑名,分由都司和按察司掌管。使原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司互相制约,防止地方专权,达到集权中央的目的。但也由此引起三司相互掣肘、推诿。以致政权机器运转不灵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状况,又有巡抚、总督之设。
倒钞法的制定
中书省曾奏,国家行钞日久,多有昏烂。宜设法收换,以便行使。于是,洪武九年 (1376)七月十二日议定:令所在置行用库,每昏烂钞一贯,收工墨费三十文;五百文以下递减。收换之后,于钞面贯、百文下用墨印“昏钞”二字,封收入库,按季送部。若以贯、百文分明而倒易的,同沮坏钞法论;混以伪钞的,究其罪。后来,民间凡钞昏烂,商贾贸易多高其值折算,比新钞增加至倍,又有诸处税务、河 ?白所每收商税课程,吏胥为奸利,皆收新钞,及送至库,辄易以昏钞,致使钞法受滞不行,虽禁约屡申而弊害滋甚。因此,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告谕户部臣:钞法之行,本以便民交易,虽或昏烂,然均为一贯,何得至于抑折不行,使民损资失望。今当申明其禁,但字贯可验真伪即通行无阻。且以钞之,弊者,揭示于税务、河泊所,令视之为法,以收税课有阻挠的,治罪。次年,设宝钞行用库于东市,共三库。库给钞三万锭为钞本,倒收旧钞送内府。洪武二十七年又罢行用库。令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有司收归官,依数换钞,不许行使。洪武三十年三月,以钞法阻滞,禁用金银交易。
百司祭祀百神位次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九月十六日,制定在外百司祭祀百神位次以品级尊卑为序。规定:以都指挥使为初献,布政使为亚献,按察使为终献。都指挥使缺,则以布政使为初献。其余陪祀官,亦以品级为序。有违次的,以违制治罪。
百官品级的确立
洪武九年(1376)闰九月十二日,朱元璋下诏,定内外衙门百官品级;中书省左右丞相、大都督府左右都督为正一级,大都督府同知、御史台左右御史大夫为从一品,中书省左右丞、御史中丞、王相府左右相、袭封衍圣公、真人、布政使、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大都督府佥都督、王相府左右傅、左右参政为从二品,翰林院承旨、六部尚书、卫指挥使、太常寺卿、各道按察使、应天府尹为正三品,翰林院学士,光禄司卿、卫指挥同知为从三品,翰林院侍讲学士、六部侍郎、祭酒、知府、卫指挥佥事为正四品,州俱为从五品,各府经历司及县俱为正七品。
宗室禄米数额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二月初二日,制定宗室诸王、公主岁供禄米之数。亲王,每年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等;靖江王,每年支米二万石,钞一万贯,余物比亲王减一半支给。公主,未受封,每年支纻丝、纱、罗等;已受封,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亲王子男未受封,每年支拨纻丝、纱、罗等;女未受封比男未受封减半支给。男已受封郡王的,每年支拨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等;女已受封及已嫁的,每年支米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其段匹于所在亲王国带造给付。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相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的,其禄米及钞、锦等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的,每年支米五百石、钞五百贯,其余段匹等物比亲王女已受封的减半支给。郡王诸子及年十五,每位拨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二十九日,更定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及仪宾六百石;郡君及仪宾四百石,县君及仪宾三百石,乡君及仪宾二百石。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候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同;女候及嫁然后岁赐与亲王女已嫁者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朱元璋并以《皇明祖训》赐诸王。
税粮的折纳
洪武九年(1376)四月初六日,朱元璋命户部,天下郡县税粮除诏免外,余处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今年租税。户部奏议:每银一两、钱千文、钞一贯,折输米一石,小麦则减直十分之二;绵苎布一匹折米六斗、麦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麦五斗。以丝绢代输的,亦各以轻重损益,愿代输的听其自便。朱元璋说:“折纳税粮的目的在于便民,务必减其价,勿泥于时直。”
朱元璋论纳谏
洪武九年(1376)六月初一日,朱元璋与侍臣谈论虚己纳谏。他说:“我看到往古仁智自用之君,饰非拒谏,多取灭亡。成汤改过不吝,故为三代盛王;唐太宗屈已从谏,亦能致贞观之治。此皆为后世罕及。人君苟能虚己受言,人臣能尽忠以进谏,则没有不可成的事业!”
何文辉逝世
何文辉(1341—1376),字德明,直隶滁州人。年十四即从朱元璋,元璋抚如己子。及长成授总制,迁天翼元帅。鄱阳湖之战,文辉顽强勇敢,以功升南昌卫指挥同知理卫事,并守其地。不久,迁江西行省参政、左丞。南征北伐,皆与参战。取河南后,授河南卫指挥使守潼关。再从征定西,摄分都督府事,加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从征取成都,迁大都督府同知。洪武五年(1372)李文忠北征和林,文辉督兵巡居庸关,有疾而还。洪武九年六月初九日卒,年三十六。
曾秉正谏诤
洪武九年(1376)闰九月二十五日,淮安海州儒学学正曾秉正应诏上书谏诤。他说,创业与守成不同。创业之初贵在富强,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定,邦势已固,则保守成业于永久,此时,当宜尽革前弊,考虑应天心、慰人望,等等。朱元璋十分赞赏,升曾秉正为思文监监丞。
叶伯巨上万言书
洪武九年(1376)闰九月二十九日,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其中二事易见而患迟,一事难知而患速。难知而患速的,是指诸王分封。他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遇乱源而崇治本。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虽是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但是,所封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王,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都,优之于甲兵卫士之盛。如此封建,恐怕数世之后,尾大不掉。若削地而夺其权,则生怨望,甚至缘间而起,防之无及。”应该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是极为重要的。朱元璋得疏大怒,认为叶百巨“间吾骨肉”。令立即逮捕,将亲自射杀。待叶伯巨被逮至京师,丞相建言,才下刑部狱,死于狱中。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发动靖难,皇位争夺战随之而起。正好证明叶伯巨的先见之明,又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论女宠外戚之祸
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初一日,朱元璋与侍臣论及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之祸。侍臣说,“自古以来的末世之君,之所以失天下,其因常出于此:女宠之祸,常始于干政;外戚之权,常始于怙恩;宦官之祸,常始于柄兵,权臣之专窃,常始于蒙蔽。至于藩镇跋扈,则由于姑息;夷狄侵暴,则由于国势不振。汉唐以下,寝辙可鉴。”朱元璋说;“木必蠹而后风折,体必虚而后病乘。国家之事,道理相同。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无藩镇、夷狄之祸,国家怎么会灭亡呢?我认为往古事例应该引以为戒。但在施政时,各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就不可能发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裁以至公,则无外戚之祸。宦寺便习,职在洒扫、供给、使令,不假于兵权,则无宦寺之祸。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藩镇之设,本以卫民,使财归有司,兵必合符而调,岂有跋扈之忧。至于御夷狄,则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岂有侵暴之虞!凡此数事,曾想著书,使后世子孙以时观览,也是社稷无穷之利。”
诸司官考满朝觐之制的制定
洪武九年 (1376)十二月初十日,朱元璋命中书省吏部定诸司官考满朝觐之制,规定;诸司正佐首领、杂职官,俱以九年为满。各处有司知府以实历俸日月为始,三年一朝觐;其佐贰官及知州、知县,每三年一朝觐。仓库司局钱谷官吏,以历俸周岁为满,收受少的,以数付代官给由;收受多的,以半俸守支,毕日给由。虽经改除,亦以九年通论。省、府、台、六部、各布政司、各都司、各按察司、各卫、各相府等衙门椽史、令史、典吏、舍人、知印、宣使、奏差,已有资格出身的,以九年为满;有司吏以历俸三年为满;如县吏、州吏升府,方入省注,一任入流注用。其布政司等衙门典吏历俸三年,许于相应衙门内转升;令史、书吏俱以九年为满。洪武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河间知府杨冀安等考绩来朝,朱元璋对吏部臣说:“考绩之法,目的是旌别贤否,以示劝惩。今官员来朝,宜察其言行,考其功能,课其殿最,第为三等:称职、无过的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的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的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庶使有司知所激劝。”
蔡子英北归
蔡子英,生卒不详,河南水宁人,元至正进士。察罕帖木儿开府河南,聘参军事,累官至行省参政。后从扩廓帖木儿转战。徐达征定西,扩廓败,于英单骑走关中,遁入南山,朱元璋闻其名,令人绘形寻求。有司寻得,械送至江滨又逃走。洪武九年(1376),陕西有司寻得,械送京师,过格阳,其妻欲与相见,子英避而不见。子英到京师后,元璋命脱械以礼相待,授之以官,坚辞不受,退而上书。他说:“我是鼎鱼漏网之人,假息南山。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我感恩无极,不是不想自竭犬马,只是名义所存,不敢改变初志。自惟身本韦布,知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展寸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侧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呵!陛下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朱元璋阅览其书,更加敬重。忽一日子英大哭不止,人间其故,答称思念旧君。元璋知其志不可夺,便于洪武九年(1376)十二月三十日,命有司送其出塞北归,从其旧主居于和林。
建言格式的制定
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论时务五事,长达万余言。朱元璋令中书郎中王敏诵读,虚文多而实事少。第二天傍晚,再令人诵读,其切要可行者有四事,才用五百余言。元璋喟叹说:“为君难,为臣也不易。我们以求直言,是要切于实事而有益于国家。若满篇浮词,于实无补。”洪武九年(1376)十二月初一日,命中书省制定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浮词。
[明代] 张时彻
空闻玄圃胜,何似碧溪行。
积雪千峰白,斜阳一镜平。
舻移频挂藻,岸转只闻莺。
信是沧浪好,中流试濯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