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渤海国王

首页标题    002.朝代世系    唐朝    大祚荣~渤海国王






大祚荣~渤海国王



【一】大祚荣~渤海国第一位国君
     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满族先祖靺鞨族粟末部人,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国王大祚荣(698年-719年在位)。粟末靺鞨族(中国古代民族靺鞨族分支之一)人,父亲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高句丽被唐灭国之后,唐庭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就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其部众迁居到当时唐朝卢龙节度使治下的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并依附于唐朝从此在营州开始长达30年的生活,大祚荣便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营州境内的契丹人动乱,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此后唐朝东北边境发生了一连串战事,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与另一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在这次兵乱中慑于叛军威胁而表示臣服李尽忠。因此,在叛乱平息后牵怒于唐朝,遭到反攻清算。被逼无奈的大祚荣父子率部及部分高句丽人取道天门岭(今辽宁北镇境内,一说在今辽宁清源境内)东渡辽水(今辽河),踏上了逃还故乡的之路。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唐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假意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谎称赦免其罪。但不久武则天就反目食言,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乞四比羽,将其杀死,所属部民尽遭屠害。这时乞乞仲象恰好去世,大祚荣继任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后骄横的李楷固率孤军深入辽东进攻大祚荣。当时的大祚荣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抗拒,全歼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圣历二年(699年),大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 大振国),从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与突厥结盟,又通好新罗,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契丹、奚、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据《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记载:“(唐)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但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至此,震国始去靺鞨国之号,改国号“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卫星政权,名义上作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方式与唐朝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袭父位。国人为大祚荣进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史称“渤海高王”。
【二】大武艺~渤海国第二位国君
     大武艺(?―737年),姓大氏,名武艺,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荣之子,渤海国第二任君主(718年-737年在位)。718年即位,719年正式加冕登基,建年号仁安,但在与唐朝交往时仍然用唐朝的开元年号。720年改用仁安年号(仁安元年)。737年(闰八月十五日)病逝,遣使告哀于唐,国人进谥号大圣显威武王,葬于珍陵。后世史称渤海武王。
【家庭成员】
父亲:大祚荣,渤海高王。
弟弟:大门艺
(儿子)
1,大都利行
2,大义信

3,大钦茂,渤海文王。

4,大勖进,左武卫大将军

 

【三】大钦茂~渤海国第三位国君
     大钦茂(?—793年),渤海国第三代君主(737年—793年在位),年号为大兴、宝历。渤海武王大武艺第三子,谥号为文王
仁安十八年(737年),大武艺去世,由于世子大都利行早逝,渤海政务由大钦茂主持。大兴二年(738年),唐遣内侍段守简使渤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正式确认大钦茂“代承绪业”,并诏示“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大钦茂即位时,渤海经两代开拓,已经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族类复杂的地区。当时人心思定,倾慕华风,向往内地。大钦茂顺应时势,一改武力征伐为“文治”,实行大赦,并遣使朝唐,请写《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礼》等汉文化典籍,唐玄宗许之。
在大钦茂的培养和影响下,渤海涌现出一批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诗人、画家、文学家、雕塑家和音乐家。如归德将军杨泰师,为当时著名诗人。他出使日本所赋咏雪诗,意境高雅,构思精当,堪为上乘之作。诗云:“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祇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又如,吉林省出土的贞惠公主(大钦茂次女)墓和贞孝公主(大钦茂四女)墓的碑文、石狮、壁画等遗物,都是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这些文物证明,大钦茂时渤海已使用汉字,中原习俗已深深浸濡到渤海社会许多方面。引入汉籍的同时,大钦茂还建立“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的政治机构。以上京龙泉府为中心,设立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建立府、州、县建制。
大钦茂重视经济发展,在政权机构中,设置信部,相当于唐朝的工部,司掌山泽田林,百工营造诸事;设置大农寺,相当于唐朝的司农寺,主管谷物仓储积聚;设置司藏寺,相当于唐朝的太府寺,分管财货保管交易等。渤海普遍使用铁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当时渤海同中原、日本,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山东半岛曾一度成为中原与渤海市易的繁华之地。大兴二十三年(759年),访日使杨承庆一次从日本带回绵1万屯。同时,也推动造船业的发展。
大钦茂在治理渤海时期,对于王都的选择、营建,一直居重要地位。大兴十九年(755年)左右,由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遗址)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渤海镇城址)。大兴四十九年(785年),又迁都东京龙泉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遗址)。两次迁都多与发展经济有关。中京、上京、东京皆位于盆地或平原,其四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灌溉便利,适宜农耕。稻、豆、麻等是重要的农产品。
大钦茂加强了同日本的友好往来。大兴三年(739年),派遣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和云麾将军已珍蒙率队往聘日本,胥要德等40人溺海遇难,已珍蒙等脱险抵日。此后,接连十次遣使访问日本,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大兴三十五年(771年),遣青绶大夫壹万福等325人访日;大历十四年,派高泮弼率国人及铁利人359人出访日本。渤海乐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宫廷乐目之一,日本舞也进入渤海和中原内地。
大钦茂事唐恭谨,恪守臣礼,政局稳定,政绩斐然,受到唐朝的赞赏。大兴六年(742年),加授特进太子詹事、太子宾客。大兴二十六年(762年),唐下诏以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太尉。大兴三十年(766年),又拜大钦茂为司空兼太尉,位列三公。
大兴五十七年(793年)三月四日,大钦茂去世,在位57年。谥号文王。

他在位期间,渤海国的版图扩张至当代中国吉林省的珲春,大力发展文化。贞惠公主、贞孝公主的墓志铭称大钦茂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大钦茂死后,族弟大元义继位】

【家庭成员】

祖父:大祚荣

父亲:大武艺
(兄弟)
1.世子大都利行
2.左领军卫员外大将军大蕃.大义信
3.左武卫大将军大勖进(大钦茂弟弟)
妻子:孝懿皇后
(儿子)
1.世子大宏临
2.大贞斡
3.质子大英俊
4.大嵩璘
(女儿)
1.贞惠公主
2.贞孝公主




【四】大元义~渤海国第四位国君

废王大元义(?-794年),渤海废王,大钦茂的族弟。793年-794年在位,因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期间遣王子大清元等30余人朝唐。大元义残暴好杀,794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了大元义。


【五】大华玙~渤海国第五位国君

大华玙~渤海国第五位国君,大华玙谥号为成王,793年至794年在位,年号~中兴。是大钦茂的嫡孙,与国人杀害了残暴的篡夺者大元义而即位,在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间病死,在位不足半年。大华玙去世后,由叔父大嵩璘暂掌王权。


【六】大嵩璘~渤海国第六位国君
      大嵩璘(?-809年),渤海国第六代君主,794年-809年在位,大钦茂的幼子,贞元十年(794年),大嵩璘改元“正历”。795年,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兼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贞元十三年,遣使赴长安,向唐廷呈述理由,请求唐朝依文王大钦茂之例封他为国王。唐德宗考虑到大嵩璘对朝廷的忠诚和良好政绩,允其所请,册封为渤海国王,授以银青少禄大夫、检校司空。由于大嵩璘治理边疆有功,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廷加册封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元和元年(807年),加检校太尉。大嵩璘在位期间,九次遣使朝唐,三次遣使入日本。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大嵩璘病故,谥为康王。
【家庭成员】
父亲:大钦茂
(儿子)

1.大元瑜

2.大言义

3.大明忠



【七】大元瑜~渤海国第七位国君

大元瑜,是渤海国第七代君主,在位期间809年至812年,大嵩璘的之子,809年大嵩璘病故,大元瑜继位,改元永德。唐朝唐宪宗遣使元文成为大嵩璘吊丧,唐庭册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在位期间,多次遣使朝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大元瑜去世,谥号定王。


【八】大言义~渤海国第八位国君

僖王大言义(?-817年),渤海国第八代国君(812年-817年在位),大嵩璘中子,大元瑜的弟弟,813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改元朱雀817年去世,谥号僖王。大言义去世后,弟弟大明忠继位。


【九】大明忠~渤海国第九位国君

大明忠(?-818年),渤海国第九代君主(817年至818年在位),大嵩璘少子,僖王大言义的弟弟,818年改元太始。同年大明忠去世,谥号为简王。配偶号“顺穆皇后”。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孙大仁秀继位。

 


【十】大仁秀~渤海国第十位国君

大仁秀(?-830年或831年),渤海国第十代君主(818年-830年或831年在位),渤海国建立者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曾孙。简王大明忠的从父。
818年),渤海简王大明忠去世后,大仁秀代行王权。翌年得到唐朝承认,被唐宪宗册封为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等,以大明忠从父身份继位,819年正月改元建兴。唐穆宗加大仁秀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大仁秀在位时励精图治,锐意中兴。累遣使朝唐,请求“宿卫”,受到唐穆宗赞誉。对外打击南方邻国新罗,兼并靺鞨铁利、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击败了黑水靺鞨。这时的渤海疆域达到“地方五千里”的规模。此外多次遣使日本发展友好关系,并维护渤海尊严。建兴十二年(830年)或建兴十三年(831年),大仁秀去世,唐文宗赐谥号“宣”。大仁秀去世后,其孙子大彝震继位。

 


【十一】大彝震~渤海国第十一位国君

      大彝震(?-857年),渤海国第十一代君主(830年/831年-857年在位),大仁秀的孙子。其父世子大新德早亡,大彝震以王孙嗣位,改元为咸和。在位时期,遣使朝唐十多次。先后派遣到长安朝贡和入侍的王子就有大明俊、大光晟、大昌辉、大延广、大元萼等。入唐王子数在渤海诸国王中最多。同时派出更多的留唐学生。831年,唐文宗遣使册封大彝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大彝震病逝。其在位27年。其弟大虔晃即位。


【十二】大虔晃~渤海国第十二位国君

大虔晃(?-871年),渤海国第十二位国君(857年至871年在位),大仁秀之孙,大新德次子,大彝震之弟,857年,大彝震死,大虔晃嗣位。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二月,受唐庭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858年和870年两次遣使通聘日本,加强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871年大虔晃去世,其孙大玄锡即位。


【十三】大玄锡~渤海国第十三位国君

     大玄锡(?-893年),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871年至893年在位),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即位。在位期间四次遣使朝唐,并诸生至长安习古今制度。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海东盛国。893年,大玄锡死,其子大玮瑎嗣位。


【十四】大玮瑎~渤海国第十四位国君

大玮瑎(?-906年),一作大璋瑎,渤海国第十四代君主(893年至906年在位),父亲是大玄锡。893年大玄锡卒,大玮瑎嗣位。896年,王子大封裔在唐朝进贡之际,与偶然在长安的新罗使节发生争席次事件。唐昭宗裁定新罗居上;后有国相乌炤度朝唐,为其子应宾贡试及第名在新罗及第者名下,上表请改,遭唐拒绝。906年大玮瑎去世,大諲撰即位。


【十五】大諲譔~渤海国第十五位国君

     唐天祐三年(906年)大玮瑎死,大諲譔继位(906年-926年在位)。多次遣使朝贡后梁、后唐,两次派裴璆使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大諲譔即位不久,就与西邻契丹关系日趋紧张。在与契丹交界之扶余府驻重兵“备契丹”,也与契丹进行交涉,终未能阻止契丹进攻。后唐同光三年(辽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渤海遭契丹耶律阿保机进攻。926年元月,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境)陷,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被围,第三日被迫请降。
后在渤海爱国军民推动下,一度聚兵反抗,然终在契丹兵攻入王城后,率臣僚归降。
二月,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渤海国历时229年亡。
七月,其一行被押至辽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西,另筑城使居之。阿保机改其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此二名为阿保机受理諲撰降时所乘二马名)。后人一般称其为末王(一说称“哀王”)。


【十六】大光显~渤海国末代国君

        大光显,渤海王大諲撰的世子。926年,契丹国灭渤海国,渤海王大諲撰被俘虏。

契丹在渤海领地设置东丹国

【渤海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一方面进行激烈抗争,建立了定安国、兴辽国、大元国等反抗政权,但都被镇压。】

同时渤海人的反抗运动开始兴盛,在王弟大某(渤海王大諲撰之弟、名不详)的领导下,以上京龙泉府北方作为根据地。大光显在原渤海国西南部潜伏。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在争夺契丹国帝位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耶律倍因受皇帝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王弟大某乘机占领忽汗城(龙泉府),大光显也在西京鸭绿府即位,后渤海建立。又收复了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道)。
934年,后渤海内讧,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大光显。大光显越过了鸭绿江,逃亡高丽。

【938年,定安国从渤海国分裂出来,统治中心是原渤海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白山市),属地包括今日通化、集安等地,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定安国成为渤海遗民抗辽的中心。】
大光显被高丽太祖王建赐名王継,居白州(今黄海南道白川郡)。大光显一族中保持大姓者,在13世纪改为太姓,后辈慢慢被高丽所同化。

 
 
【其他阅读】
=======
2023年11月10日 18:5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