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丕~东晋第六位皇帝晋哀帝(361年7月13日365年3月30日)
晋哀帝司马丕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全名:司马丕
别名:司马千龄、晋哀帝
字:千龄
谥号:哀皇帝
封号:琅琊王(即位前)
年号:
1.隆和(或作崇和;362年~363年2月)
2.兴宁(363年二月-365年)
民族族群:汉族
籍贯:河内郡温县(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出生地:丹阳郡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生卒:341年~365年3月30日
逝世地:西堂(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前任:晋孝宗穆皇帝司马聃
继任:晋废帝司马奕(无庙谥,仅以废帝称之)
主要成就:庚戌土断
主要作品:《中书帖》
陵墓:安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鸡笼山南)
在位时间:361年7月13日-365年3月30日
(农历361年五月二十五.丁酉日==农历365年二月二十二.丙申日)
个人简介
司马丕(公元341年-公元365年3月30日),字千龄,祖籍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他是东晋的第六位皇帝(公元361年7月13日即位至公元365年3月30日在位),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其母为周贵人。 在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司马丕承袭了琅琊王的封号。永和年间,他先后担任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以及骠骑将军等重要职务。到了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在崇德太后的扶持下,司马丕正式登基称帝,并将年号定为“隆和”。然而,在他的统治时期,东晋内部的军阀斗争异常激烈,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其中,大司马桓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多次发动北伐战争,但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反而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使得东晋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削弱。 与此同时,北方的鲜卑慕容部逐渐崛起,他们频繁与东晋发生冲突,屡次击败东晋军队,对东晋构成了严重的外部威胁,也加速了东晋的衰败进程。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司马丕沉迷于修习断谷之术和服用丹药以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却因药物中毒而身体受损,无法正常处理政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请求崇德太后临朝摄政,代为管理国家事务。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司马丕去世,年仅二十五岁。他被追谥为“哀皇帝”,安葬于安平陵。尽管他在位期间面临诸多挑战,但司马丕个人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擅长书法创作,其代表作品《中书帖》至今仍被视为珍贵的艺术瑰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晋哀帝司马丕出生于咸康七年(341年),这一年的诞生为东晋王朝的历史增添了一位重要的君主。在咸康八年(342年),他被册封为琅邪王,这一身份赋予了他显赫的地位与尊贵的血统。 同年,晋成帝不幸驾崩,按照宗法制度和继承顺序,司马丕理应继位成为新一任皇帝。然而,当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中书令庾冰为了确保自身权势不被削弱,以司马丕年幼无法胜任繁重国务为由,转而拥立司马丕的叔父晋康帝登基,并改元建元。这一决定改变了司马丕的人生轨迹,也对东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永和元年(345年),司马丕被授予散骑常侍一职,这标志着他在朝堂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永和十二年(356年),他又被加封为中军将军,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及朝廷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升平三年(359年),司马丕再获重任,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这一职位不仅体现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卓越才能,也巩固了他在东晋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从琅邪王到骠骑将军,司马丕的一生虽历经波折,但始终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坚韧的品格,为后人所铭记。
登基为帝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晋穆帝驾崩。皇太后褚蒜子随即颁布诏书,称司马丕身为皇室正统,早该登基为帝,如今无人能出其右。于是,司马丕正式继承大统,成为东晋的新君。 同年五月,司马丕登基后宣布大赦天下,以示新朝气象,并封其弟司马奕为琅琊王,以彰显兄弟情谊及对宗室的重视。七月,晋穆帝被安葬于永平陵;九月,司马丕立妃子王穆之为皇后,进一步巩固了朝廷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正月,前燕将领吕护、傅末波率军攻陷小垒,直逼洛阳城下,局势一度紧张。正月十三日,司马丕尊奉生母周氏为皇太妃,并提升琅琊王司马奕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同时授予开府之权,以此增强对宗室的支持与信任。四月,吕护再次进犯洛阳,威胁边境安全。五月,司马丕迅速调兵遣将,派遣北中郎将庾希与竟陵太守邓遐率领水军驰援洛阳,成功抵御外敌入侵。七月,吕护军队被迫退守小平津,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同年十二月初一,发生日食现象,司马丕因此下诏减轻赋税负担,要求详尽审议法令,力求遵循简约原则,减少民众负担,展现了一位明君忧国忧民的情怀。
兴宁元年(公元363年)二月,司马丕改元并宣布大赦天下,以示新政决心。三月,司马丕的生母皇太妃周氏在琅邪府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奔丧,并诏令司徒、会稽王司马昱全面负责朝廷内外事务,确保国家运转不受影响。七月,周氏被隆重安葬。九月,因皇子降生,司马丕再次宣布大赦,以示喜庆与恩泽。
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二月,司马丕亲赴田间劳作,以身作则,倡导农业发展,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同年三月,由于长期沉迷于道士所传的长生不老之术,司马丕开始断谷、服用丹药,试图追求长生。侍中高崧曾极力劝谏:“此非善事,陛下不应如此。”但司马丕并未采纳建议,最终因服药过量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无法正常处理政务,崇德太后褚蒜子不得不再度临朝摄政。在此期间,司马丕虽先后任命桓温为扬州刺史,并邀请其入朝担任宰相,但桓温均未接受,其权势与野心逐渐显露。 同年七月,司马丕再次下诏要求桓温入朝辅政,然而八月,桓温抵达赭圻后却选择停留筑城,不再前进。
中毒逝世
兴宁三年,即公元365年2月22日(正月庚申日)皇后王穆之离世。到了二月丙申这天,具体为3月30日,司马丕在西堂溘然长逝,年仅二十五岁。其安葬之地为安平陵。 司马丕辞世之后,被追封谥号为“哀”,他与王皇后一同合葬于安平陵。晋哀帝司马丕一生未有子嗣。于是,皇太后颁布诏书,指定琅邪王司马奕继位,从而延续皇室血脉与国家统治。
【为政举措】
庚戌土断
司马丕在位期间,曾大力推行户籍管理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兴宁二年(364年)三月一日再次实施的“土断”政策,史称“庚戌土断”或“庚戌制”。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重新划定各州、郡、县的行政区域,并要求所有居民按照实际居住地重新编订户籍。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掌握人口分布情况,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化和高效化,同时也减少了因户籍混乱而产生的财政浪费。 根据历史记载,哀帝司马丕在推行此政策时,命令各地对户口进行严格核查,并将800户寄居在外的寓户正式编入其实际居住地所属的郡县。同时,政府还加强了法律约束,确保政策得以严格执行。由于颁布之日恰逢农历庚戌日,因此该制度也被后人称为“庚戌制”。这项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遗憾的是,在桓温去世后,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庚戌制”逐渐被废止。 例如,彭城王司马玄因隐匿5户人家未按规定申报户籍,被朝廷查实后依法交由廷尉处理。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庚戌制”实施初期的严厉性和权威性。
关注民生
隆和元年(362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司马丕便展现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这一年,他下诏宣布减轻田税负担,规定每亩土地仅需缴纳两升粮食,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同年八月,司马丕命令袁真负责组织向洛阳运送五万斛米粮,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到了冬十月,他又特别下令赏赐大米给贫困家庭,每人可获得五斛米粮,帮助他们度过寒冬。这些举措深得民心。
司马丕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晋朝时期,国家虽偏安一隅,却孕育了浓厚的文墨之气,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期间创造了不朽的艺术成就,而作为晋朝皇帝之一的司马丕,同样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淳化阁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部法帖中收录了晋哀帝司马丕的书法真迹——《中书帖》。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司马丕深厚的书法功底,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晋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淳化阁帖》曾流失海外多年,直到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高价,从美国著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处将其成功购回。
《晋书·卷八·帝纪第八》
《资治通鉴·晋纪》
晋哀帝司马丕的陵墓为安平陵,位于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之南,不起坟。《元和志·卷二十五·上元县》:哀帝丕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南”。
【历史评价】
褚蒜子:“琅邪王丕,中兴正统,明德懋亲。
《晋书》:“哀皇宽惠,可以为君,而鸿祀禳天,用尘其德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司马防→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司马绍
祖父:晋明帝司马绍
父亲:晋成帝司马衍。
母亲:周贵人,晋成帝妃嫔,后因哀帝即位为皇帝,尊为皇太妃,兴宁元年(363年)三月崩于琅邪王府第 。
弟弟:晋废帝司马奕。
(后妃)
皇后:王穆之,太原晋阳人,王濛之女,母为安国乡君爰氏。哀帝为琅邪王时,迎娶为王妃,即位后立为皇后,兴宁二年(364年)崩。
(儿子)
皇子,名不详,生于兴宁元年(363年)。 由于《后妃传》称王皇后无子,此子应为嫔妃所生。又,哀帝死后并无皇子可继位,亦无其皇子的传记,此子应在哀帝死前便已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