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百三十二年



公元二百三十二年,农历壬子(鼠)年,天干五行属水。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东吴帝孙权的第三个年号,【称帝后第二个年号】


【世纪】3世纪
【中历】黄帝纪年2929年
【年代】三国蜀汉,三国魏,三国吴
【黄帝】
1.曹睿(226年6月29日-239年1月22日)
2.刘禅(223年五月-263年)
3.孙权(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
【年号】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
【朝代】
三国·曹魏:220年12月11日至266年2月8日。
三国·蜀汉:221年5月15日至263年12月23日。
三国·孙吴:229年5月23日至280年5月1日 
公元232年2月9日,农历:232年正月(大)初一,伊斯兰历:前402年7月29日,波斯历:前391年11月19日,星期:星期四,干支:壬子年 壬寅月 戊辰日,属相:鼠,星座:水瓶座,节气:2月8日立春 2月23日雨水,数九:六九第2天,儒略日数:1805835
 
【出生名人】
曹芳,(232-274),字兰卿。三国时期魏国第三位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在位),为魏明帝曹叡之养子,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应该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龙三年,封为齐王,公元239年被立为太子,当年登基即帝位,年仅八岁。改年号景初,公元240年改年号为正始。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
司马骏,(约232-286年),字子臧。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母亲伏太妃。太康七年(286年),司马骏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获赠假黄钺、侍中、大司马,谥号为“武”,史称“扶风武王”。
【兄长】
1.汝南文成王司马亮
2.琅邪武王司马伷
3.清惠亭侯司马京
配偶:臧氏,司马歆之母,名分不详。
【儿子】
司马骏有十子,《晋书》只记载二子
1.顺阳王司马畅 
2.新野庄王司马歆
孙子:新野王司马劭,司马畅之子,因司马歆无子而被过继给他。
张华,(公元232年-300年),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固安县)人。 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
亲属成员
十六世祖:张良,字子房,西汉初年著名谋士,封留侯,卒谥文成。
父亲:张平,在曹魏官至渔阳郡太守。
妻子:刘氏,刘放的女儿。
【儿子】
1.张祎,字彦仲,官至散骑常侍,与张华同时遇害。
2.张韪,官至散骑侍郎,与张华同时遇害。
女婿:卞粹,字玄仁,官至侍中、中书令,封成阳公。
【侄子】:张景后,张华死后被迁往汉中,阎缵上疏认为应该让他返回洛阳。 
【孙子】:张舆,张祎之子,字公安。世袭张华壮武郡公爵位。官至丞相司马睿掾属、太子舍人。 
五世孙
张次惠,在刘宋时官至濮阳太守。
六世孙:张穆之,字思静,官至交州刺史。卒后赠光禄大夫。 
【七世孙】
1.张尚柔,即梁太祖萧顺之献皇后,梁武帝萧衍生母。
2.张弘籍,字真艺,官至镇西将军参军。卒赠廷尉卿。
3.张弘策,张弘籍之弟。
【八世外孙】
1.长沙宣武王萧懿
2.永阳昭王萧敷
3.梁武帝萧衍
十四世孙:张九龄,字子寿,唐玄宗时名相,封始兴开国伯,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佛图澄,(公元232-348年),以神异著名之西域僧人。俗姓帛。年九岁,出家于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
 
【逝世名人】
孙虑(213年-232年),字子智 ,吴大帝孙权次子,生母不详,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嘉禾元年(232年),孙虑去世,时年二十岁。
家庭成员
父亲:吴大帝孙权
妻子:潘氏,潘濬之女
【兄弟】
长兄:宣太子孙登
三弟:文皇帝孙和(其子孙皓追谥)
四弟:鲁王孙霸
五弟:齐王孙奋
六弟:吴景帝孙休
七弟:会稽王(吴废帝)孙亮
【姐妹】
孙鲁班,前嫁周瑜子周循,后嫁全琮
刘公主,嫁刘纂,早卒
孙鲁育,前嫁朱据,后嫁刘纂(刘纂先娶孙氏,孙氏早卒,故娶孙鲁育为继室)
滕公主,嫁滕胤
 
【中国大事记】
《资治通鉴》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六年(壬子,公元二三二年)

  春,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乃留建业。

  二月,诏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帝爱女淑卒,帝痛之甚,追谥平原懿公主,立庙洛阳,葬于南陵。取甄后从孙黄与之合葬,追封黄为列侯,为之置后,袭爵。帝欲自临送葬,又欲幸许。司空陈群谏曰:“八岁下殇,礼所不备,况未期月,而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以来,未有此比。而乃复自往视陵,亲临祖载!愿陛下抑割无益有损之事,此万国之至望也。又闻车驾欲幸许昌,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以便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走求安,则亦无益。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何为举宫暴露野次!公私烦费,不可计量。且吉士贤人,犹不妄徙其家,以宁乡邑,使无恐惧之心,况乃帝王万国之主,行止动静,岂可轻脱哉!”少府杨阜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送葬也哉!”帝皆不听。三月,癸酉,行东巡。

  吴主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从公孙渊求马。初,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又好抵忤人,多见谤毁。吴主尝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也!”吴主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及周贺等之辽东,翻闻之,以为五溪宜讨,辽东绝远,听使来属,尚不足取,今去人财以求马,既非国利,又恐无获。欲谏不敢,作表以示吕岱,岱不报。为爱憎所白,复徙苍梧猛陵。

  夏,四月,壬寅,帝如许昌。

  五月,皇子殷卒。

  秋,七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帝行如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

  公孙渊阴怀贰心,数与吴通。帝使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讨之。散骑常侍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能制,是驱使为贼也。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己。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孝,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帝不听。豫等往,皆无功,诏令罢军。豫以吴使周贺等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道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遂辄以兵屯据成山。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勒兵击贺等,斩之。吴主闻之,始思虞翻之言,乃召翻于交州。会翻已卒,以其丧还。

  十一月,庚寅,陈思王植卒。

  十二月,帝还许昌宫。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意果解。

  尚书郎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昭好抉擿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黄门侍郎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今陛下忧劳万机,或亲灯火,而庶事不康,刑禁日弛。原其所由,非独臣不尽忠,亦主不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若陛下以为今世无良才,朝廷乏贤佐,岂可追望稷、契之遐踪,坐待来世之俊乂乎!今之所谓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奉上之节未立,向公之心不一者,委任之责不专,而俗多忌讳故也。臣以为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今有疏者毁人而陛下疑其私报所憎,誉人而陛下疑其私爱所亲,左右或因之以进憎爱之说,遂使疏者不敢毁誉,以至政事损益,亦皆有嫌。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笃厉有道之节,使之自同古人,垂名竹帛,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臣惧大臣将遂容身保位,坐观得失,为来世戒也。昔周公戒鲁侯曰:‘无使大臣怨乎不以。’言不贤则不可为大臣,为大臣则不可不用也。《书》数舜之功,称去四凶,不言有罪无问大小则去也。今者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下为不任也;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大舜之所以去,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各陈所有,则群臣之行皆可得而知,患能者进,闇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以陛下之圣明,亲与群臣论议政事,使群臣人得自尽,贤愚能否,在陛下之所用。以此治事,何事不办;以此建功,何功不成!每有军事,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近诏又曰:‘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伏读明诏,乃知圣思究尽下情,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忧其末也。人之能否,实有本性,虽臣亦以为朝臣不尽称职也。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能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为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陛下知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虽圣贤并世,终不能以此为治也!陛下又患台阁禁令之不密,人事请属之不绝,作迎客出入之制,以恶吏守寺门,斯实未得为禁之本也。昔汉安帝时,少府窦嘉辟廷尉郭躬无罪之兄子,犹见举奏,章劾纷纷;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选举不以实者也。嘉有亲戚之宠,躬非社稷重臣,犹尚如此;以今况古,陛下自不督必行
之罚以绝阿党之原耳。出入之制,与恶吏守门,非治世之具也。使臣之言少蒙察纳,何患于奸不削灭,而养若廉昭等乎!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若陛下不复考其终始,必以违众迕世为奉公,密行白人为尽节,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为此邪?诚顾道理而弗为耳。使天下皆背道而趋利,则人主之所最病者也,陛下将何乐焉!”恕,畿之子也。

  帝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帝尝问矫:“司马公忠贞,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也,社稷则未知也。”

  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满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过。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不来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乃整军趋杨宜口,吴人闻之,夜遁。是时,吴人岁有来计。满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必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而福生于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

 
【外国大事记】
 
【两汉诗词】

[两汉] 王粲
探怀授所欢。
愿醉不顾身。
 
【其他阅读】
=======
 

 

公元二百三十二年,232,农历壬子(鼠)年,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孙权嘉禾元年。

2023年7月16日 22:5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