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楚霸王~项羽
国号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秦朝灭亡之后,天下陷入了诸侯纷争的局面。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当时的土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分封了众多诸侯王。他将梁地和楚地的九个郡作为自己的领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政权,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选择建都于西楚的重要城镇彭城(即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定都于此,所以他的政权被称为“西楚”。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其统治区域的地理特征,也象征着项羽对于继承楚国传统以及建立新的霸权秩序的决心。 “西楚”这个国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见证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英雄豪情与权力更迭,成为后世人们追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岁月的重要符号。
国家领袖:项羽
开创者:西楚霸王
分封:十八路诸侯
首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谥号:西楚霸王
姓名:项羽
在世时间:前232年-前202年
在位时间:前206年-前202年
简介: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概述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与汉朝之间短暂存在的重要政权,由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所建立。这一时期虽仅有四年,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朝末年,由于苛政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在这样的动荡局势下,原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趁势崛起,迅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率领五万精兵渡河救援被围困的赵王歇,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名闻诸侯。凭借这场辉煌胜利,项羽不仅树立了崇高的军事威望,更获得了“诸侯上将军”的尊号,拥兵四十多万,势力如日中天。 次年,项羽在咸阳主持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方势力,项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楚政权,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率军出蜀伐楚,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最终,在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各方势力,组成五十万大军,在垓下一战将项羽合围。面对重重包围,一代枭雄项羽最终兵败乌江,壮烈自刎。其遗体被吕马童、杨武、吕胜、杨喜、王翳五人分割,标志着西楚政权的彻底覆灭。 虽然西楚政权仅存续了短短四年,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项羽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发展历史】
天下大乱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后,其子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胡亥的统治不仅未能延续秦朝的辉煌,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对民众的剥削与压迫。他以苛刻的标准衡量官吏的能力——“税民深者为明吏”,认为征税越多的官员越称职;同时,他将杀人多的人视为忠臣,这种极端的政策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秦二世命令农民增加菽粟刍藁等物资的上缴量,并要求他们自备粮食转运至咸阳,以满足官府、军队乃至宫廷宠物的需求。此外,阿房宫的修建工程并未因秦始皇的离世而停止,反而继续征召大量民夫从事繁重的劳役,戍边任务也愈发频繁,甚至扩大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农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早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便出现了预示分裂的刻辞:“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不仅是对秦朝统一局面的挑战,也是六国旧贵族势力蠢蠢欲动的信号。随着局势的发展,这些残余势力不断寻找机会,试图恢复往日的荣光。 公元前209年七月,一支前往渔阳戍边的九百名闾左戍卒,在大泽乡遭遇暴雨,行程受阻,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根据秦法,“失期当斩”,意味着迟到即判死刑。尽管后来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显示,对于“失期”的处罚并非立即处死,而是沦为城旦(一种苦役刑罚),但当时的戍卒们并不知情,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 在这生死攸关之际,陈胜和吴广挺身而出,领导这支队伍揭竿而起。他们杀死了押送他们的秦尉,高举起义大旗,以已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反秦。这一举动迅速得到了周边农民的支持,大家纷纷加入起义军,手持木棍竹竿,投身到推翻暴政的斗争中。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向东进军,一路向西进攻,沿途攻占了铚、酂、苦、柘、谯等地,声势浩大,人数不断增加。 当起义军进抵陈县时,队伍已经壮大至数万人。在此期间,各地纷纷响应,许多郡县的农民自发杀死守令,加入陈胜的行列。尤其在原楚国境内,数千人的起义组织遍地开花。一些潜伏于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及儒生也乘机现身,凭借昔日的地位,在农民军中发挥影响力。然而,陈胜拒绝了张耳、陈馀提出的“立六国后”的建议,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陈胜自封为“张楚王”,并派遣三路大军攻打秦国:吴广被任命为“假王”,率军西进荥阳;武臣北上赵地;魏人周巿则负责攻打魏地。其中,周文率领的西路军发展迅猛,兵力一度达到千乘车、数十万士兵,直逼关中的戏地,威胁咸阳。秦二世见状,急忙调集骊山陵墓的刑徒组成军队,由少府章邯率领迎战。虽然周文军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最终还是不敌章邯的反击,周文本人也在失败后自杀身亡。 与此同时,吴广的东路军在荥阳遇阻,其部将田臧为了获取功名,竟杀害吴广,自立为将军,继续抵抗章邯,却不幸战死沙场。章邯随后挥师南下,攻陷陈县,陈胜被迫撤退至下城父,最终被叛徒庄贾所害。陈胜的牺牲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暂时告一段落,但他点燃的反秦烽火却并未熄灭,全国各地的反抗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不断地冲击着摇摇欲坠的秦王朝。
尽管陈胜领导的起义仅持续了半年便宣告失败,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无疑成为了反抗暴政的先驱者,激励着后人前赴后继,为自由与正义而战。
灭秦战争
灭秦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标志着秦朝统治的终结和新的历史格局的形成。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这一事件如同星星之火,在广袤的大地上迅速燎原。受此影响,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与他的侄子项羽也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果断行动,他们杀掉了秦会稽郡守,毅然决然地起兵响应起义浪潮。不久之后,项梁率领着八千子弟兵浩浩荡荡地渡过长江向北进发。随着一路的发展壮大,这支队伍逐渐扩充到六七万人之众,并且连战连胜,士气高昂。 与此同时,闽越地区的贵族无诸和摇也带领着族人加入了反秦的行列,他们跟随秦番阳令吴芮一同反抗秦朝的暴政。而在沛县,原本担任亭长的刘邦联合了一部分刑徒逃亡至山泽之中,随后他们袭击了沛令并成功起事,最终归入了项梁的军队之中。 为了凝聚反抗力量,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新的楚王。然而好景不长,项梁在定陶之战中不幸败亡。此时,秦朝的章邯将军率军转而向北进攻,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而戍守朔方边塞的将领王离也率领大军从上郡(治所位于今陕西榆林东南)向东进发,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位于今河北平乡境内)重重包围。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楚王派遣宋义和项羽前往救援赵国,同时命令刘邦向西挺进关中地区。然而,宋义率领部队到达安阳后却停留不前。项羽见状,果断采取行动,杀死了宋义,并率领军队渡过漳河。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项羽成功解除了巨鹿城的危机,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在此之后,秦朝大将章邯率领二十万大军向项羽投降。另一边,刘邦则巧妙迂回进入武关,顺利抵达咸阳附近。此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杀害,继位的子婴不得不取消帝号,自称为秦王,并向刘邦投降。刘邦顺利攻占咸阳,宣告了秦朝的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令,仅制定了三条简单的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及盗窃者按罪行轻重抵罪”。这一举措深得秦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为后续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公元前206年,随着秦朝的覆灭,刘邦率先率军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不久后,项羽也率领四十万大军入关,驻扎在鸿门。随后进入咸阳,对秦宫进行了大规模的焚烧和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建立了西楚政权(公元前206-前202年)。他将天下分为十八路诸侯,分封各地,但这一安排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埋下了日后纷争的种子。 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退居巴蜀地区的刘邦,并没有因此气馁。公元前206年五月,他抓住机会,迅速出兵攻占了关中地区,击败了项羽所分封的三位秦地之王。接着,刘邦挥师东进,直指彭城,却遭遇惨败。面对困境,刘邦展现出非凡的战略智慧,选择退守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展开长期对峙。 在此期间,刘邦不仅巩固了后方基地关中,还积极联络各路反楚势力,如韩信、彭越等将领。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略部署,逐渐扭转了战局。最终,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中,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兵马,彻底击败了项羽。项羽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退至乌江边,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1岁的生命。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它见证了两位英雄人物的崛起与陨落,展现了古代军事斗争的智慧与谋略。
项羽分封(秦末汉初历史事件)
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众多诸侯军队攻破了函谷关。当项羽的军队抵达鸿门的时候,已经比刘邦进入关中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鸿门宴上,尽管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最终还是没有听从这个建议。 项羽对于楚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十分不满。他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次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一方面,表面上尊奉楚怀王为义帝,然而却暗中命令英布、吴芮、共敖等人在南迁途中将楚怀王杀害;另一方面,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且定都彭城。他以霸主的身份对全国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国土分封成十八个王国,分别册封诸侯、部将以及降将为各王国之王。这一系列举措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事件详情~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各路诸侯的军队攻破了函谷关。当到达鸿门时,他已经比刘邦入关迟了一个多月。尽管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除掉刘邦这个潜在威胁,但项羽最终并没有听从这一计谋。然而,他对楚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决定极为不满。 次年,项羽凭借手中掌握的四十万雄师,展开了他的一系列政治布局。一方面,表面上尊奉楚怀王为义帝,并将其迁往郴县。但实际上,项羽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和共敖,在南迁途中将义帝杀害;另一方面,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对全国进行了重新划分,设立了十八个王国,并将这些土地分封给诸侯、部将以及降将们。 这十八个王国及其君主分别为:汉王刘邦被封于巴蜀之地,这里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不便;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别占据了原秦国的核心区域;西魏王魏豹占据河东地区;河南王申阳则拥有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韩王韩成得到韩国故地;殷王司马卬占据殷地;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共同瓜分了赵国旧土;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分别统治着长江中游的广大区域;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各自掌控着北方的辽东与燕地;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则分别执掌齐国故地。 项羽如此分封的目的十分明确。首先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以便能够号令天下。其次,他特意把强劲的对手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地区,同时又安排降将章邯、司马欣等人在刘邦周边,以此来钳制刘邦的发展,防止其势力坐大。这种分封格局既体现了项羽对权力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复杂局势的一种应对策略。
项羽分封
(尊封)
姓名:熊心
原有地位:楚王
尊封:楚义帝
国都:郴县(今湖南郴州)
首次分封
(01)
姓名:刘邦
原有地位:沛公
被封:汉王
国都:南郑(今陕西汉中)
(02)
姓名:章邯
原有地位:秦降将
被封:雍王
国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03)
姓名:司马欣
原有地位:秦降将
被封:塞王
国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04)
姓名:董翳
原有地位:秦降将
被封:翟王
国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05)
姓名:臧荼
原有地位:燕将
被封:燕王
国都:蓟县(今北京西南)
(06)
姓名:韩成
原有地位:韩王
被封:韩王
国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07)
姓名:司马卬
原有地位:赵将
被封:殷王
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08)
姓名:赵歇
原有地位:赵王
被封:代王
国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09)
姓名:田都
原有地位:齐将
被封:齐王
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10)
姓名:田安
原有地位:项羽部将
被封:济北王
国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11)
姓名:英布
原有地位:项羽部将
被封:九江王
国都: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2)
姓名:申阳
原有地位:张耳部将
被封:河南王
国都: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13)
姓名:张耳
原有地位:赵相
被封:常山王
国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14)
姓名:吴芮
原有地位:楚将
被封:衡山王
国都:邾县(今湖北黄冈北)
(15)
姓名:共敖
原有地位:楚柱国
被封:临江王
国都:江陵(今湖北江陵)
(16)
姓名:韩广
原有地位:燕王
被封:辽东王
国都:无终(今河北蓟县)
(17)
姓名:魏豹
原有地位:魏王
被封:西魏王
国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18)
姓名:田市
原有地位:齐王
被封:胶东王
国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再次分封
(01)
姓名:郑昌
原有地位:项羽部将
被封:韩王
国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02)
姓名:田假
原有地位:齐国宗室
被册封后地位:齐王
国都:
项羽作品: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词句注释
⑴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
⑵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⑶骓(zhuī):意为顶级宝马,名为乌骓。
⑷虞:即虞姬。别名~虞美人、虞妙弋(西楚霸王项羽美人)。
⑸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
白话译文:
力量可拔山啊气概可盖世,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
宝马不奔驰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该如何安排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