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11-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 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厚璁,兴献王朱佑元之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遵祖训“兄终弟及”,离开家乡安陆(嘉靖十年更名“锺祥”),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开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益“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处明代中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的评价亦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本文撷史记传说之精要,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嘉靖皇帝朱厚璁非凡而极富传奇的一生。以寄托家乡人对这位“中材之主”的思念之情。
(一)兴王肇封与王府建设
嘉靖皇帝之父朱佑元,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之次子,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之弟。成化23年(1478年)册封爲“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安陆州(今锺祥),国号“兴”。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疾薨,享国26年,享年44岁。葬封内松林山,益号“献”。嘉靖三年经“大礼议”之争,追尊“恭睿献皇帝”,神主入“太庙”,位居武宗之上。王墓改制帝陵,嘉靖钦赐“显陵”。
(二) 世子降生与佛道因缘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璁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吉人天象,转世轮回,兆示著未来帝王--朱厚璁不同凡响的一生和祥瑞之地--锺祥将由此奏响华丽典重章。
(三)兄终弟及与蟠龙问世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承嗣,按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璁奉诏继皇帝位。爲求早日进京登极,扮囚犯、坐囚车,日夜兼程,“蟠龙菜”应运而生,成就了一段美妙佳话。
(四) 君临天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璁在皇宫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接受百官朝贺,从而成爲继明成祖之后第二爲以“藩王”身份“傍支入主”的一代帝王。开元“嘉靖”,君临天下四十五年。嘉靖十年(1513年)以“锺聚祥瑞”之意赐名家乡“锺祥”,升安陆州爲承天府,成爲与顺天府、应天府齐名的明代三大中央名府。锺祥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五) 礼仪之争与嘉靖南巡
朱厚璁登极之后,决定效法太祖、成祖自立统嗣体系。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开始,以“追尊私亲”爲核心的“墓改陵制”、“嘉靖南巡”、“太后南拊”、“升州爲府”、“赐名锺祥”等礼仪之争一直贯穿了整个嘉靖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璁南巡锺祥,周视显陵,钦定“玄宫”图式,敕谕扩建王府,啓建元佑宫、龙山报恩寺,把“追尊”推向了极至,新统嗣体系确立。
(六) 嘉靖中兴
嘉靖皇帝御极之后,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是勘查皇庄和勳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七) 文运勃兴
经过半生的杀伐纷争,年轻的嘉靖朝国力日见昌隆,政权日趋稳固,弱冠少主也开始步入暮年。嘉靖后期,朱厚璁通过核心集团加强中央集权,控制朝政,并逐渐退出前台,淡化“俗务”,转而虔心学习“道学”、“考据”。不仅在政绩上效法、比超先贤,还欲在“文功”上开创一个新的“文运”时代,作千古彪炳的一代圣君。在对无穷人生宇宙的探求,浩瀚卷帙的考据和生养故土的不尽思念之中,六十而寿终。
朱厚璁的一生是孤独和忧郁的。未及舞象之年即被曆史地推向了孤立无助的顶尖位置,从此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杀伐纷争”。整天思考的是国家大事,面对的是一群“尔虞我诈”的臣僚,行走的是君臣之礼,却失了自我,泯灭了天性。45年间,也只是在“南巡”锺祥的数月,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一个鲜活、自我的朱厚璁。在世人眼里,嘉靖皇帝是“无情”、“孤傲”的,却不知在这无情孤傲的背后,深藏著一颗澎湃的心,恋乡的情。也正是在对生他养他的故土—锺祥的不尽思恋之中,带这深深的恋乡情结,在远离家乡的繁华帝都,朱厚璁独自凄然的走完了他的帝王之旅。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右杬虽已死,但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爲嗣,即明世宗。
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右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爲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爲之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勳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
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嘉靖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明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明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
嘉靖前期世宗在张璁的辅助下大刀阔斧推行了改革,清理勳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内容广泛,成效显著。所以获得很多赞美之声。河南道御史刘安说:“今明天子综核于上,百执事振于下,丛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气耳。“
宰辅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张璁、贾咏、杨一清、谢迁、翟銮、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赞、张治、李本、徐阶、袁炜
将领
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谭纶、汤克宽、周尚文、马芳、张经
宦官
黄锦:初任朱厚熜伴读。世宗期间掌司礼监、东厂。称其为“黄伴”,颇受信任。权势强大,但能自我约束的一个太监。
孙洪: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入宫。此人清廉奉公。
毕云:提督东厂。办事清廉、勤劳谨慎。
孙彬:内官监太监。此人好学,善于楷书。
虽然在嘉靖年间明朝政府实行海禁,但在中国南部仍然有许多海民入海。他们的船只都是私造的大船,而且备有武器护航。
正德十六年——八月底(此时嘉靖皇帝已继位),明军在广东屯门海战,击退葡萄牙人。
嘉靖元年——关于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内阁首辅杨廷和致仕。
嘉靖二年五月——甯波发生日使争贡之役。给事中夏言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实行海禁。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
嘉靖六年——莫朝在越南建立。
嘉靖八年——思想家王守仁逝世。由他和陆九渊创立的“陆王心学”学派开始盛行。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廿一日——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
嘉靖二十五年——索南嘉措被明世宗认定爲三世达赖喇嘛。
嘉靖二十六年——万曆年间的著名首辅张居正中进士,后逐步由编修至翰林院掌院学士。
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抚朱纨派都指挥卢镗率兵进攻舟山市佛渡岛上双屿港,港口以木石淤塞,城市被大火烧光。数百葡萄牙人被杀,侥幸活命的乘船逃走。该港由浙江民间海商和葡萄牙人所建。内阁首辅夏言被严嵩杀害并取代它把持内阁。
嘉靖二十八年——唐荆川编纂《武论》。《西麓堂琴统》出版。海瑞考中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意而去,史称“庚戌之乱”。
嘉靖三十年——被迫开放宣府、大同等地与鞑靼进行茶马互市。
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商船搁浅,向明地方政府申请上岸晾晒。
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大地震。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长久居住权。
嘉靖四十年——太湖大水。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徐阶暗中指使御史邹应龙上书弹核严嵩。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藩被谪戍。
嘉靖四十三年——清官海瑞任户部云南司主事。
嘉靖四十五年——徐阶推荐高拱任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正式进入内阁。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进《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1552)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年初,瑞安知县刘畿募民在老县城城墙南、飞云江北岸滩涂上就地用涂泥构筑城外之城——沙城(俗称泥城)以御倭寇。沙城分东西两段,东至东山巡检司,西至西河原,两段共1370丈,均与老城墙相接,城高1丈,趾阔2尺,面阔6尺,垛墙3尺;设石砌寨门6座。自当年至三十八年(1559),原县城城墙拓展至周1140丈,并加固加厚。今遗址无存,仅留“泥城路”路名,为当时县城通泥城的大路。同年,瑞安知县刘畿为防御倭寇入侵,动员民工对县城进行较大规模修筑,增建瞻望台、窝铺,改木栏板水门为石砌铁叶水门。城墙四周扩大至 1140丈,高1丈7尺,面阔8尺,址阔1丈3尺。城门5座:大东门名宾阳门,小东门名武靖门,西门名永胜门,南门名镇海门,北门名瞻阙门。水门3座:东为龙波门,北为永清门,东北为环壁门。
三月,倭寇犯黄华,括苍勇士36人战死。邑人张司舆只身把住陡门,迎战尾追而来的数千倭寇,手刃倭寇数十,终因寡不敌众,牺牲于陡门上。
春,海寇登岸劫掠平阳墨城、钱仓、径口(今水头)、麻园。四月,倭寇劫掠九都江口,温州卫指挥佥事夏光与战,俘获寇首十余人。倭寇遂至八都丰山、岩头、塔下、阳岙,直抵仕巷、儒林,烧杀甚惨。夏光亲率士兵追击,倭寇又迫瑞安,城几失陷,光驰往增援,缒城而入,以毒药抹箭镞射寇,寇中箭者,拔箭头嗅之,曰:“此夏光箭也。”遂退。夏光(1523-1554),字明卿,历任温州卫指挥佥事,骁勇善骑射,擢金(金乡卫)磐(磐石卫)把总。后升浙江备倭署都指挥,益自感奋,书“赤心报国”四字署其斋。三十三年(1554)镇守宁波,倭寇大扰嘉兴,奉督抚命前往合击,战于王江径,诸将为敌所乘,先溃散,光独力不支,亦败,投河殉国,时年32岁。事闻于朝廷,诏赠都指挥,世袭,立祠祭祀。
四月,倭寇犯沙角(今属洞头海屿乡)、岐头,转向太平县方向逸去。
四月二十日,倭寇大船两艘由瑞安港至永嘉一都长沙(今永强一带),将登陆,乡兵赴水格斗,王沛率千余义兵赶至,倭寇遁去。王沛(1485-1558),字子大,号仁山,永强英桥里人,为王德族叔,出身仕宦世家,舅父张璁为内阁首辅,长兄王澈官兵部员外郎,次兄王激任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平生不乐仕进,仗义乐施,后入医学,为民行医,被誉为“益府良医”。见《明史》卷290。
五月初七夜,倭寇船13艘泊瑞安东浦,倭寇登陆侵犯县东界,抢掠十二都、莘塍一带,兵民合力抗击,毙倭寇数十人,寇乘大雷雨退,百户李翰、高良战死。后,倭寇又逼瑞安城下,刘畿募集义勇严阵以待。倭寇来犯时,刘畿与把总夏光等冒矢石督战,倭退去,匿南麂山,刘畿亲督兵船前往剿灭。
十一月,倭寇夜劫虹桥水坑(今南岳镇小水坑),壮士赵连搏持梃出击,连扑数贼,突人敌阵。不料一贼从厕出,以矛刺中赵连大腿。连昏倒,醒后高呼:“贼可击,快挟我起!”行数百步,跃登高岸,终不支而还。将死,家人环哭,连张目而言:“勿哭,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我得死所矣。”遂卒。侯一元曾为之作传,以风后人。
是年,乐清知县杨钥奉令重修县城,南拓至横河,历时七年始成。计周8里,高2丈4尺,墙阔2丈2尺,城门6座,小门4座,城楼6座,敌台18个,城垛1720堵。
是年,温州知府龚秉德重修东山书院。
是年,玉壶建狮岩寨。
是年,倭船泊乐清梁湾(今属玉环),大肆劫掠。
(1552-1563)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
在十二年中,温州沿海城乡备受倭寇侵扰掳掠之苦。官员、乡绅、百姓奋起抗倭,境内战斗频繁;人员死伤、财物损失、房屋被焚,损失甚巨。
(1553)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二月,倭寇又犯温州,继又犯平阳蒲门。
五月,倭寇船驶入飞云江,巡检胡满带乡兵拒之。倭寇又进犯蒲门。
是年,乐清参将汤克宽率军击退来犯黄华的倭寇,并追杀至山外下马垟。
(1553-1558)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
倭寇连年侵扰不断。侵犯过蒲门、金乡卫城、南麂岛、芦浦、白沙、北港麻园等地。
(1554)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夏,倭寇自黄华登陆,经胡家垟,抵象山劫掠。
十月,倭寇自永嘉霓岙山登陆,来犯乐清湖头、黄华、瑶岙一带,被官兵击败。
冬,倭寇90余人乘船在瓯江测量水道,遇风窜上黄华。磐石卫指挥驾舟赶至黄华,作战阵亡。
是年,倭寇犯平阳金乡,指挥陈希禹、陈区击败之。
是年,瑞安知县长洲刘畿延聘瑞安朱绰、吴镇、秦激、林翰等纂修《瑞安县志》10卷。三十五年(1556)刻本梓成。距上次修志140年。有玉海楼藏本。
是年,永嘉矛竹山西平堤溃决,张承本主持重修。
是年,刘畿又在仙岩重建止斋祠,中堂设心极书院,令学生朱绰、秦激等读书其中,政暇率僚友、学宫弟子相互讲学其中。
(1555)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倭寇入犯,温州同知黄钏(字珍夫,号后谷,福建安溪人,举人出身)率部阻击。知必复来,亟为防备。
十月,倭寇二百余人,自蒲岐登陆,窜犯乐清县城。百姓被杀掳者无数。
十月,倭船停泊于南麂。十一月,倭寇自大岙登陆,经将军岭至芦蒲,又从白沙至北港、麻园,侵入瑞安,一路烧杀掳掠。
闰十一月初三,温州卫协守指挥祁嵩、平阳所百户刘愍领兵出哨,遭倭寇袭击,祁、刘殉职,将士死60余人。祁嵩在紫霞山(即今瑞安西山)摩崖题名至今尚依稀可辨。
是年,戚继光调浙江任参将,抵抗倭寇。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东牟(今蓬莱)人,出身将门,自幼随父读书习武。嘉靖二十三年(1544)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为患,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他有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出青年时期的爱国抱负。三十四年(1555)升任浙江参将。在浙十多年中,转战东南沿海,为解除倭患立下不朽功勋。初来浙江时,即在民风慓悍的金华、义乌一带招募农民、矿工三千人,加以严格训练,学会真正武艺,发挥战斗威力,组成了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治军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深受浙南百姓爱戴。抗战时期,瑞安民众在公园内建立戚继光等平倭诸将纪念碑,以鼓舞抗日救国士气。民间迄今流传诸多故事,如梅头、城关一带的“盾(一作藤)牌舞”,据说是按戚家军操练布阵改编;传统食品“光饼”亦根据当时戚家军行军、打仗时的干粮仿制。隆庆元年(1567)后,为防备北方游牧部落入侵,调任蓟镇总兵。在镇十六年,边防得到整顿,北方太平无事,据功升为少保。万历十五年(1587)冬病逝,其主要军事著作在南则《纪效新书》,在北则《练兵实纪》,至今仍受重视。
是年,设金(乡)磐(石)备倭把总,驻金乡卫,专管水关,隶分守温处参将。统辖水兵5支,船48只,兵1255名。
是年,永嘉朱廷盍(字司理)举于乡。撰有《易经解》,佚。
是年,永嘉张鸣鸾(字仲仪,张纯子)举于乡。著有《东越笔记》1卷,传世。另有《四六稿》。弟鸣鹤,著有《钧玄集》。
(1556)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四月初二,倭犯温州,同知黄钊率部出城,腹背受敌被执,胁降不屈,责以金赎,钊笑且骂,遂被磔杀之。明廷赠参议,并立祠春秋祭祀,荫其子(嗣子)为太学生、浙江参议官。
十月九日,倭寇数千自楠溪出,夺舟渡江至蒲州登岸,屯踞龙湾,并分兵掠永嘉场。王沛、王德率义兵拼力抵御,斩倭寇16人,生擒14人,夺马10余匹,从此永强义兵名扬浙南。王沛时年72岁,其英勇杀敌精神为兵备道袁祖庚所敬仰。
十月,倭寇由闽北犯瑞安境;守备刘隆督兵西山下,战死。
年内,疏拓飞云江南岸塘河(码道至江溪),长310丈,与平阳万全塘(瑞平塘河)衔接。
是年,王希周(字文治,福建闽县人)由举人任瑞安教谕。谨讲课,立文会,捐资供生徒馔食,制堂考桌凳,切磋奖掖,始终不倦。待士子有恩,贫穷者倾资济之,而又恬淡端谨,请托不行,有司无不加敬。擢知和平县,卒于官。
是年,在永嘉岩头镇下村建花亭,又名接官亭、评理亭。花亭因建于荷花池畔而得名,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重檐攒顶木构建筑,结构严密,外观朴实。
(1557)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三月,倭寇由闽犯境,知县刘畿、义士姜景宾率军抗倭。四月初七,遇倭寇,失利,姜景宾射寇,寇退屯梅底朱家(今属梅屿乡)。次日,官兵埋伏地雷、火炮于天门埭(今属陶山镇),寇至,雷、炮俱发,寇惧,越桐岭,遁入永嘉(今瓯海区)。
(1558)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
二月二十九日,倭攻乐清县城,温处参将张鈇坚守,指挥刘茂、朱廷钥等战死。
三月,倭寇犯黄华,磐石卫指挥刘茂、蒲岐千户秦煌、应袭千户魏履谦在海战中死难。倭寇旋从石马登陆,攻后所,焚劫乐清县城而去。同月,倭寇扰虹桥,乡民奋起抗击,寇继窜登白沙岭,张鈇伏兵截击,斩杀甚多。三月二十三日,倭众数千,劫掠瑶岙、芙蓉诸乡,旋攻乐清县城,张鈇等拥军坚拒,城得保全。
四月,永嘉林壶峰(1509-1591,名祥,字时简,瓯北罗浮人)捐粮数百石犒劳守城官兵。壶峰出身殷富之家,一生热衷于地方公益。罗浮至三江隔楠溪,然无固定渡船,又捐置渡船一只,雇船工一名,江边建义楼一所,雇人看守,楼中薪、水、几、榻俱备,方便行旅;在华严山麓筑“义馆”(学校),自任教师,免费供群子弟诵习,以培养人才;罗浮双塔初建于西晋元康五年(295),宋代曾经修葺一次,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毁圮严重,壶峰出巨资重修罗浮双塔,双塔至今犹存。
四月初四,倭船数十艘自枫林循楠溪南下,渡瓯江从朱村上岸。次日又有倭船百余艘从黄华入港,进逼温州府城,焚毁四厢民居,知府郑铭下令戒严。同日,倭在瑞安十二都、莘塍一带抢掠,军民英勇奋战,倭寇狼狈逃去。
四月初五,倭船17艘登瑞安梅头前冈,倭寇八百余攻海安所,劫索蓑笠、银两。当地民众凭城垣扛巨石击之,寇引去。
四月初六,王沛、王德率义兵追剿,倭寇焚烧舟船乘夜逃遁,忽然有船一队顺风飘至,众人疑为渔船不备,倭贼突来,在梅岭(今海城)把王部截为二截,王沛以74岁高龄身先士卒,众人劝其不要亲自上阵,他则说:“今若退一尺,便失一丈,决不能为自身计,而忍看乡闾成废墟。”王沛被倭寇包围,壮烈牺牲,明廷追赠为太仆寺丞。族弟崇尧、崇修俱被害。
四月十二日,倭犯琯头,逼磐石。兵道袁祖庚据城力守,而城外村落被倭劫掠殆尽。倭扰白石达七日之久。
四月十六日,一股倭寇穿仙居、枫林,于千石夺舟沿罗浮江边径渡外沙、朱村浦登岸,遂放火抢掠,犯永嘉县城东门。
四月十七日,倭冠船十余艘从黄华入港攻磬石,磐石卫把总率舟师战败,全军覆没。
四月二十日,倭寇千余由永强夺船进飞云江,劫掠南岸沿江一带居民。
四月二十三日,倭寇劫掠龙湾,兵道袁祖庚、参将张鈇均在宁村所守御,王德领乡兵前往会盟共同抗倭,至金奥时与倭寇遭遇,双方激战,王德战死,时年42岁。死后明廷追赠为太仆寺少卿,并在府城兴文里、康乐坊分别建褒忠祠和愍忠祠以为纪念。
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十六日,浙江都司参将戚继光奉命从台州率部至乐清,自二十八日至五月十一日,分三路进击正在琯头、瑞里、磐石、乌牛、白象一带劫掠的倭寇,五战皆捷。后又率兵沿江进剿,在乌牛附近的大崎山、小崎山及黄华一带,烧毁“福舰”、“苍艟”等倭船数只,焚溺倭寇无数,救回被俘男女共三百余人。又率部追击在永嘉与青田交界的雁门岩,打得倭狼狈逃窜。此后,倭患基本平息。
五月初五,倭寇先后千余人分别袭瑞安梅头、东山一带,抢掠杀人,焚烧民居,瑞安遭遇“有郡以来,未经之惨”。
五月初五,倭寇由瑞安渡江,至平阳县东登仙坛山,射箭城中,烧劫南门外,岭门东西牌坊尽毁,喊声震天。数日后,又烧东门,经两日始退。
五月初十夜,倭寇悄然逼近宁村城,时参将张鈇领兵至城,众人恃而无恐,防御松懈。倭寇百余人乘机登城而入,杀守夜军士。众人警觉,参将张鈇被乱枪所伤,总旗黄廷富务促张鈇号召众人杀倭。倭寇见官兵奋起反击,遂放火多处,制造混乱。黎明时,倭寇慌忙越城逃离,被官兵斩10余首级。
五月十一日,寇转渡飞云江攻县城,纵火焚隆山至东山一带民居为焦土。十二日,参将戚继光提兵至瑞安海域追剿倭寇,击沉其大船一艘,倭寇焚溺颇多。
四五月间,温州城戒严20多天,永、瑞、平各县及金乡、海安、沙园诸卫、所各自固城自守,城外均被焚劫,民房十毁八九,男女被杀、被俘数以万计,饥溺困病死者无数。
十月,王叔果回家扫墓,正遇倭寇猖獗,上疏获准在永嘉场英桥里筑永昌堡,多方筹集资金,由其弟王叔杲具体负责监造。耗资七千余金,大半由杲所出。次年冬,堡成,城址在今龙湾区永昌镇新城村。中界山(今属洞头)巡检司及盐课司均迁堡内。兴建永昌堡,一乡得以保障,在抗倭中起御敌保卫作用。清顺治十八年(1661)拆除,后又修复,称为新城。城呈长方形,周长五里(2366米),高2丈5尺(4米),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45米,基阔4米余。内外壁用块石斜垒,中夯杂土。城外环绕护城。河,城内凿二渠,引河水入城,贯穿南北。有水陆门各四,南北两端各设二水门,置水闸防卫,河渠上架设小石桥5座。堡内民居栉比,商铺井然。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坏外,其余尚完整。
同年,为保护盐场,防倭寇焚掠,巡盐御史凌儒在二都筑永兴堡,又名永嘉堡,俗称老城。城周4里,凡720丈,高2.4丈,厚1.3丈,有陆门6,水门2。后连续数年,屡挫倭寇。今已圮。
是年,瑶溪之贞义书院毁于兵火。
是年,乐清章纶《章恭毅公奏议》、《进思录》有刻本。
是年,永嘉林宗教(字希文,号华源,瓯北镇罗浮村人)中举,授永福知县,以清明廉洁著称,后升贵阳通判,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家。时人评价为“廉洁如冰,介节似竹;政简刑清,貌恭神肃;宦业萧然,橐无隔宿。”
是年,在永嘉岩头建一跨越丽水湖的三孔拱券式石板桥,名曰丽水桥,由48根条石构成,表示岩头属于四十八都。此桥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丽水街南侧乃塔湖庙风景区。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扩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的塔湖庙,塔湖庙门外有戏台。丽水街南端有接官亭(又名花亭),重檐攒顶,形态庄重。岩头村中央街南端有金永朴创建的水亭祠,原是楠溪江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其南面汤山上有与水亭祠同时建造的文峰塔,形成了楠溪江村村追求的“文笔蘸墨”的风水格局。在塔湖庙北侧,与水亭祠书院相望,有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文昌阁。塔湖庙景区包括岩头村“金山十景”中的八景: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清沼观鱼、琴屿流营、笔峰耸翠、水亭秋月、曲流环碧和塔湖印月,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寄托着乡村文士们的山水情怀和耕读理想。
是年,加修乐清县城,扩建北门“堡城”。
(1559)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始建玉介园,至隆庆初年(1577)落成。据《永嘉县志》载:“玉介园,在华盖山麓,王澈徙郡墨池,建传忠堂后为玉介园。”
三月,倭寇南北两路交集,复至平阳南门外,直入南、北港烧杀掳掠,越三月才去。伤残之余,田畴几不能下种。瑞安知县余世儒督民重修梅头寨城以御寇。
三月,倭寇千余人大举入侵,犯楚门,攻灵门。
三月,倭犯乐清县城,千户胡凤战死。
四月,倭寇从太平退经水涨,戚军伏击,斩寇65人,缴获甲仗340余副,倭寇从黄华遁逃出海。
十一月,倭寇三千余人由桐山(福鼎)登陆,欲取道牙阳(今雅阳)进攻泰顺县城,泗溪庠生林田(字舜耕)在排岭率乡兵筑土城凭险据守,力战而死。御史周斯盛奏之朝廷封赠勇略大夫,官同知。兵巡道凌云翼在泰顺南溪为其立庙,俗称“忠臣庙”。寇自雅阳一路劫掠至三魁,残杀十日,溪水为赤。继入屯莒江二十余日,十二月十一日犯城,被知县区益、把总卢琦、梅魁等击退,南遁入海。区益,字叔谦,广东高明人,嘉靖举人。
是年,设温处参将,统一指挥3卫陆、水兵抗倭。平阳设温处参将,统陆兵9把总。其中后营、中营、前营、珠明营、炎亭营5把总分驻蒲壮、金乡、仙口、珠明、炎亭等要冲海口,以防倭寇。瑞安有沙园、海安二把总;永嘉有永昌堡把总;乐清有黄华把总。
是年,修筑温州府城城堞、楼橹,四面增筑炮台8座。
是年,瑞安知县余世儒倡修城墙,于小东门、南门临江处加厚城墙5尺,各垛墙增高3尺,垛内周围筑矮墙。清初又在明城基础上增建敌台3座,窝铺40座,望台44座,垛口由 1000多口改为900口。城周有东、南、北三面濠河,总长684丈,深各1丈许。其中东濠河140丈,南濠河302丈,北濠河242丈,西临西山及飞云江无壕。城内河道密布,呈三纵四横格局;有大小街道32条,依河成街,具江南水乡特色。
是年,瑞安知县余世儒督民重修梅头寨城以御倭寇。
是年,建雁荡东外谷石梁堡。
(1560)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三月,倭寇千余掠瑞安梅头。
五月,倭掠乐清县东乡沿海,义士连树即率乡民抗击,寇大败而去,连亦因伤重而逝,闻于官,表其墓日“忠勇”。
是年,开始修建乐清县后堡、瑶岙寿宁堡、竹屿永康堡、郭路宁安堡、峃前福安堡,至四十一年(1562)相继建成。
(1561)明世宗嘉靖四十年
四月十六日,倭寇复登岸劫瑞安梅头前冈,把总领兵千余防守不固,寇冲杀士兵无数。十九日,寇船泊瑞安城南,通判杨岳登城督御,寇烧永丰庙后退。二十二日,温处凌兵备及牛天锡参将率兵来瑞往剿,途遇倭寇,斩首40多,余寇乘夜遁去。二十九日,戚继光部将胡震率水兵于披山洋击沉倭船一艘,毙敌数百。
是年,胡宗宪修,薛应旂纂《浙江通志》成书刊行,计72卷。
是年前后,戚继光据抗倭实战经验,撰成著名兵书《纪效新书》。
是年,倭寇窜入乐清劫掠,虹桥庠生连应明战死。
是年,永嘉人王光蕴(1540-1606,字季宣,号玉洞子、叔果子)登进士第,官至宁府同知、衡府长史。办事公正,政尚宽平,曾编万历《温州府志》,又编万历《永嘉县志》,著有《太玉洞天藏稿》。孙诒让称其“家学渊源,世传文誉”,并评其书云:“体裁渊雅”,“诚吾乡之宝笈也”。
是年,永嘉王应辰(1504-1566,字拱甫,号海坛,又号体斋子)拔贡,授上海训导,未任而卒,年62岁。其文宗秦汉,诗则三唐,于学无所不窥,著有《正情集》、《简淡集》、《旨苕斋诗话》,今已佚。
是年,泰顺知县区益重建罗阳书院,初时址在泰顺南门外地轴山麓,清初遭兵灾毁坏。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杨人杰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称敬业高等学堂。
(1562)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
三月,戚继光游雁荡山,留有《督兵援闽游雁山戏集为诗》等诗。
三月,倭寇又入侵乐清,被戚继光击败。
四月,濒海余寇自闽流入境内骚扰,官军迎战于连屿、陡桥、石坪,杀寇百余人。后倭寇又侵犯石砰,官军乘胜歼灭。
六月,残余倭寇南集福建,戚继光入闽援剿。从此,温州倭患稍息。
秋,为抗倭,在乐清瑶岙乡修筑寿宁堡,城墙阔1.6丈,高2.6丈,城周500丈,四角敌台宽平,上立城楼。原有迎曦门、临清门、驻景门、来薰门与登龙门,现存东门和北门。东门阔3米、进深5.5米、高2.8米,门石梁上横镌楷书“温台第一关”五字。北门阔1.75米、深5.6米、高2.2米,门上石额题“龙山毓秀”四字。
是年,王叔杲(1517-1600,字阳德,号旸谷,永强英桥里人,叔果弟)登进士第,授常州府靖江知县,改常熟知县,不久召为兵部武选协司署郎中,后历任大名府知府,苏、松、常、镇四府兵备副使,右参政。嘉靖三十一年(1552)后,浙闽沿海倭患严重,家乡永嘉场更是倭寇出没之区,三十七年(1558)与兄叔果率乡人筑永昌堡。在江苏四府兵备副使任内,为防倭寇侵扰,上疏海防运道陈利害十余条,同时亲临沿江考察,在金山拓林、青村,吴湘川沙、南汇,江阴杨舍,太仓刘家河,浚深壕堑,崇固城垣。又造大沙船,辅以三翼轻舠,积极监造火器,校射步法,增兵列戍,首尾相应,使防卫能力大为加强。60岁辞官归里后,在乡抗倭有功。居华盖山麓,在县城墨池坊建玉介园,在市郊旸岙筑旸湖别墅,优游林下20余年,风神藻雅,欢度晚年。著有《三吴水利考》、《玉介园存稿》18卷、《家礼要节》1卷。
是年,王叔果嘱乡人王应辰编撰《仙岩志》6卷。
(1563)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
三月十七日,浙江督抚赵炳然、统都指挥晏继芳、把总胡震率三关兵船,配合俞大猷、戚继光,会剿流窜福建流江倭寇船70余只,斩首数百,救回四处被虏男女六百余人。自此寇患渐息。
(1565)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是年,永嘉金昭(1516-1581,原名德昭,字懋卿,号霞峰)登进士第,初授大理寺廷评,继任大理寺副,迁南京大理寺正,隆庆三年(1569)冬,回京师任大理寺廷尉。为人宽厚,作风踏实,善于审鞫。后出任江西瑞州(今南昌)知府,时瑞州赋税偏重,高出邻州数倍,农民四处逃亡,金昭莅任后劝谕安定民心,向督抚力陈民之负担过重,最后终于获准减免赋税之半,民心感服。明神宗为表彰其功绩,特下旨在其家乡岩头镇上村建造进士牌楼,四柱三间木构建筑,高7.63米,通面宽9.9米,通进深2.35米,属温州牌楼中上乘之作,也是楠溪江同类建筑中气派规模最大的一座。金昭著有《六论》。
(1565-1566)明世宗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
庞尚鹏(字宪文,广东南海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巡按两浙,在温州推行多项改革,实行“亩有定赋,征有定期,官无横敛,民无白著”的“均平法”,深得温州人民赞许。在庞氏离任后十年即万历三年(1575),温州人民还在巽山下立庞公祠以颂。
(1566)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嘉靖《永嘉县志》凡9卷修成,由知县婺源程文箸延聘永嘉王叔果纂修,该志为现存最早的《永嘉县志》。
鼻祖:
朱初一
远祖:
朱世珍 (1283~1344)
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烈祖: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
天祖:
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
高祖: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
曾祖:
明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正统 天顺
爷爷:
明宪宗朱见深 (1447~1487) 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
奶奶:
邵妃 明宪宗朱见深贵妃
叔祖父:
朱见澍 (1452~1472) 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
朱见泽 (1454~1505)
朱见沛 (?~1506)
朱见治 (1458~1472)
朱见浚 (1456~1527)
朱见淳 (1450~1453)
朱见是 (1449~1451)
朱见磷 (1448~1517)
姑奶:
隆庆公主 (1455~1480) 明英宗朱祁镇女
高淑妃 明英宗朱祁镇的淑妃
重庆公主 (1446~1499)
父亲:
兴献王朱右杬 (1476~1519)
儿子:
明穆宗朱载垕 (1537~1572)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隆庆
儿媳:
李皇后 (?~1558) 明穆宗朱载垕嫡妻,孝懿李皇后
陈皇后 (?~1596) 明穆宗朱载垕的皇后
李彩凤 (1546~1614) 明穆宗朱载垕的贵妃
孙子:
明神宗朱翊钧 (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曆
曾孙:
明光宗朱常洛 (1582~1620)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玄孙:
明熹宗朱由校 (1605~1627)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啓
崇祯皇帝朱由检 (1611~1644)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
【其他阅读】
003.【宝儿网地图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明十六帝:01-洪武,02-建文,03-永乐,04-洪熙 ,05-宣德,06-正統.天順,07-景泰,08-成化,09-弘治,10-正德,11-嘉靖,12-隆庆,13-万历,14-泰昌,15-天啓,16-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