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首页标题    民国    中华民国






民国历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文名:中华民国
外文名:Republic of China
首都:南京
国家领袖:孙中山.蒋介石.李宗仁
总统:孙中山
总统:袁世凯
国号:中华帝国(1916年1月1日~3月23日)
年号:洪宪(1916年1月1日~3月23日)
国庆日:10月10日
国歌:中华民国国歌
   中华民国(英文:Republic of China,简称“民国”,1912年—1949年)是继清朝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重要政权之一。它位于亚洲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是中国从封建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各省代表一致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这一历史时刻不仅在中国,乃至在整个亚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后,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逐渐掌握了中央权力。尽管如此,中华民国依然坚持其民主共和的理念,并在此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同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也开始进行改革,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筹备北伐战争,最终成功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政府在南京重新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重庆设为陪都,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返回南京,但不久后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华民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阶段,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光辉历程,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号】
       1901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向东京学界及国际社会郑重宣布,若革命成功后将采用“中华民国”作为国号。这一宣告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06年,同盟会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正式追认了这一国号提议,并获得了一致通过。这标志着革命党人对于未来国家形态有了更加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也增强了革命力量内部的凝聚力。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不久之后,正式对外宣布成立“中华民国”,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纪元。 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正式宣布使用“中华民国”作为国号。这一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共和理想的伟大实践的开端。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努力构建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华民国
“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孙中山在1916年作过全面阐述:中华民国“
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

       “民国”与“共和国”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代表着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孙中山先生所构想的共和国与欧美国家的共和体制存在一定的区别,他主张要以创造性的态度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同时避免重蹈欧美诸国发展过程中的覆辙。 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在国号中使用“民”字直接表达民权思想,相较于“共和”一词,其意义更加积极且鲜明。“民”字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本质属性。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不仅彰显了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也表达了对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由人民治理、为人民谋福祉的新国家的美好愿景。


【历史】

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不同于以往的君主王朝,而是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这一变革不仅是政治体制上的转变,更是思想、社会结构乃至国际地位的重大转型。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愈发明显,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的失败,使得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寻求能够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有效途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逐步发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想与学说的广泛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主张以现代化的方式改造中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率先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来挽救国家的命运。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明确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兴中会自成立之初就与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代表着新的时代精神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尚未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追随他的同志仅有百余人左右。 

      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紧接着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彻底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 进入20世纪初,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组织。例如湖南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江浙地区则有蔡元培担任会长的光复会;此外还有湖北的科学补习所、四川的公强会、安徽的岳王会以及广东的群智社等。尽管这些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但在组织形式上已经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不过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大多未能取得成功,许多领导人也不得不流亡海外。 革命道路上的挫折并没有让革命者们感到沮丧,反而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筹备更大规模的合作。

      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在东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成员涵盖了十几个省份的革命人士。同盟会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模式建立起来,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 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中华民国里,“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产生。议会将由全体国民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负责制定并遵守宪法。任何企图恢复帝制的人都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样的共和国蓝图对于长期遭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同盟会创办了《民报》等多种刊物,揭露清政府的罪行,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励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事业。经过一系列论战,反清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各省积极组织会党和新军发起武装起义,试图通过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从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到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在短短几年间发起了十余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给清王朝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由于脱离群众基础等原因,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其统治根基。连续不断的起义失败也导致部分革命党人情绪低落,成为日后同盟会上层出现涣散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初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与动荡之中。城乡各地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且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频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大量饥民涌入城市,抢米骚乱时有发生。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一系列新政来抵制革命、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这些政策包括编练新军、兴办新式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并宣布预备立宪等措施。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担任摄政王。此时的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载沣下令罢黜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建皇族内阁,意图将军事和政治大权集中到满族亲贵手中。这一举动引起了立宪派士绅、官吏以及北洋军将领们的普遍不满。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实际上是夺取民办铁路权益并转卖给外国列强,同时拒绝归还商民们已经募集的资金。这种掠夺性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民众愤怒。在与铁路权益密切相关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共同推动下,很快便形成了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 当清政府从湖北抽调新军前往四川镇压民众时,驻守武昌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起义,迅速攻占总督衙门,并成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及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人纷纷响应革命,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并呼吁各省积极响应革命,共同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武昌起义的成功震撼了整个国家,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组织新军、会党和商会发动起义。原本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也逐渐转向支持共和,将他们所控制的省咨议局转变为鼓动独立的机构。许多地方官员或弃职逃亡,或被迫表示拥护独立。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出土崩瓦解之势。

         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长江上下游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联合,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的军政府共同倡议建立临时中央政府。

       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会议还确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并计划在南京举行大总统选举会。经过多次协商,大多数革命党领导人一致同意推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齐聚南京进行临时大总统选举,最终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并继续留在武昌负责当地事务。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公历纪年,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选定五色旗作为国旗。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肇始

      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这一事件不仅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武汉三镇的统治,更如星星之火,在随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各地纷纷响应革命号召,形成燎原之势。

        1911年12月29日,原清朝所辖的22个行省中已有17个宣布独立,并派出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领导者,深受民众爱戴与拥护。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共和新时代的大门。 从1912年1月至3月期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临时宪法,并将南京定为临时首都。这部临时约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权利,为新生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表年幼的宣统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宣布“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正式宣告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正式取代并继承了大清帝国的一切权力和义务。 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先生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随后选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决定将首都迁至北京。自此,中华民国进入了所谓的“北洋时期”。这一时期从1912年至1928年间,通常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巴黎和会等重要国际事务,展现了新政权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的国旗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着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团结共和的美好寓意。国歌则选用了源自《尚书大传·虞舜篇》中的《卿云歌》,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期许。


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1916年6月6日)

        北洋军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动荡的阶段。

        1912年,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宣告建立。这一时期,袁世凯对内采取强硬手段,镇压国民党,对外则表现出妥协态度,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自身利益。面对这种局面,孙中山先生高举正义旗帜,号召各界人士武力讨伐袁世凯,由此引发了“二次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力量分散且组织松散,而北洋军阀势力强大且装备精良,“二次革命”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很快便告失败。 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野心逐渐膨胀,开始了一系列复辟帝制的活动。他不仅加强了个人独裁统治,还试图恢复封建帝制。对此,孙中山再次挺身而出,组织力量进行反抗,护国运动随之爆发。在各方压力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病逝。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其中,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拥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但这场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短短12天就宣告结束。段祺瑞重新掌权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召集国会。为了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了护法运动,尽管努力不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于民主政治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强烈反对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渴望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拉开序幕。“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口号,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启示,李大钊积极宣传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中国首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使新文化运动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当时主流的新思潮。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1920年,各地纷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北伐与统一

       1923年发生的“二七惨案”,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携手合作,共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的实现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民党一大之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广东革命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创办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讲习所,为推动农村革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经过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统一。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并对所属军队进行了整编,组成了国民革命军。 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势力,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国民政府于1926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北伐战争。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挺进到了长江流域。这一过程中,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而北伐战争的胜利又进一步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从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期间,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并且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不仅彰显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为国民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政局动荡且复杂。

        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夺逐渐白热化,尤其是右派势力开始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严重破坏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在此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下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国民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并将南京定为首都。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第二次北伐,成功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撤退至关外,在皇姑屯遭遇日本关东军预谋的爆炸袭击身亡。到了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 国民政府占领北京后,将北京改名为北平,并设立北平特别市。同时,国民政府所使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了北洋政府时期的五色国旗,并明确规定在《训政时期约法》中。这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卿云歌》也被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撰写的训词作为新的国歌。这段训词充分体现了三民主义的精神内涵,激励着全体国民为建设民国、实现大同社会而不懈奋斗。 根据1924年颁布的《建国大纲》,随着1928年北伐成功和全国统一,“军政”时期宣告结束,“训政”时期随之开始。然而由于国共内战持续以及日本侵略中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直到1946年才制定出《中华民国宪法》,并于次年正式颁行,从而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训政时期。

         1936年5月,国民政府拟定“五五宪草”,为正式立宪做准备。但因全面抗战爆发,立宪进程被迫推迟。 当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是林森(任期从1932年至1943年),行政院长由汪精卫担任(任期从1932年至1935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则由蒋介石担任(任期从1932年至1946年)。值得注意的是,汪精卫由于受到党内压力,后来逃亡至河内并与日本接触,应允反共并停止抗日活动。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另组了一个得到教廷、意大利、纳粹德国及伪满洲国承认的伪国民政府,该政权被称为汪伪国民政府。1944年,汪精卫病逝于东京。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开始了对华局部侵略。这一事件不仅打破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局面,也拉开了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中国北平附近的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这一蓄意挑衅的行为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守军英勇抵抗,全国范围内的抗日烽火迅速燃起。同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了“八一三”事变,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战果。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被迫正式对日宣战,淞沪会战随之爆发,这场战役规模宏大、战斗激烈,充分展现了中国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

       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从此,中国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投入到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战役,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国民政府采取了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沦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对日军的战略牵制和夹击之势,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逐渐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格局之中。

      1942年初,为了协调亚太地区盟军作战行动,经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并得到英国、荷兰等国同意,决定建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国及周边国家境内的盟军部队。美国著名将领史迪威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参谋长。自此,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援缅作战方面,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与英美盟军紧密协作,经过三年多的浴血奋战,不仅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而且成功解救了被困缅甸的盟军,稳定了东南亚战局,为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44年起,各解放区军民开始对日寇展开局部反攻,不断收复失地。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声明,号召全体军民对日寇进行最后决战。此时此刻,全国人民士气高涨,各地抗日武装纷纷出击,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进程。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接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款,承诺归还所有侵占的中国领土。至此,“伪满洲国”土崩瓦解,汪精卫傀儡政权灰飞烟灭,台湾、澎湖列岛重归祖国怀抱。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

        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

       1946年1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这些决议充分体现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和愿望,因此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国民党表面上宣布批准了政协决议,但实际上却提出诸多保留条件,显示出其诚意不足。紧接着,在同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民党公然否认了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的思想,这与之前作出的承诺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对于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以及反对内战的正当活动,国民党采取了横加破坏和镇压的态度。这一时期发生了多起令人痛心的流血事件,例如较场口事件、李闻血案以及下关惨案等,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更严重打击了民众对和平民主进程的信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黑暗的一幕。

一、战争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准备发动内战。而中国共产党则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提出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蓄意破坏和平,最终导致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战争过程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中遭到严重挫败,被迫转为重点进攻。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消耗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至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举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其他一系列重要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3,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4,战略追击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追击,歼灭了大量国民党残余部队,并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国土。

三、战争结果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
四、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力量和光辉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斗争,它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是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重要时期。民国建立之初,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清朝末年的制度,全国共设有23个省,实行的是省、府(州)、县(州、厅)三级管理体制。

      1913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了《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对原有的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新的体制将原来的三级管理改为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全国共有22个省。此外,还设立了5个特别行政区:京兆特别行政区位于京城;绥远特别行政区涵盖了山西省长城以北原来归化等12直隶厅旧地,以及内蒙古河套内外的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诸生旗牧地;热河特别行政区则包括直隶的原承德、朝阳二府和赤峰直隶州旧地,还有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牧地;川边特别行政区由川边、滇边毗邻西藏等地区组成;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涉及直隶口北道的独石、张北、多伦等地和绥远的丰镇、兴和、凉城、陶林4县,以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牧地。另外,外蒙古、西藏两个地方及宁夏、青海两个地区也被纳入其中,共计32个一级行政区划。在这些行政区划之下,省和特别行政区下设道,道下再设县。对于蒙古和西藏地方,基本沿用了清代的旧制,蒙古地区漠南采用盟、旗制,漠北采用部(盟)、旗制,而西藏则采用宗、豁制。

         1914年,全国共有92个道,1740个县,加上旗等县级机构209个,总计1949个三级行政区。到了1920年,全国共有县1885个,另有设治局、旗223个,总计2108个三级行政区。 第二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发生在北伐战争胜利之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在全国废除了道级区划,开始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

          1928年6月21日,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北京改称为北平特别市,同时将京兆原属20县并入河北省,并将口北道划入察哈尔。同年9月5日,热河、察哈尔、川边4个特别行政区、宁夏护军使及宁夏道所辖区域分别被改设为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西康5省。同年10月,青海地方和甘肃省西宁道所辖区域被改设为青海省。

       奉天省也在1929年1月30日改名为辽宁省。至此,全国省级机构达到了28个,外加外蒙古、西藏两个地方。

       1932年,国民政府实行首县制,作为地区召集单位。同年10月普遍创设行政督察区,也被称为专区,专区不属于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

        1938年,在国统区15个省内设有142个专区,到194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209个。 抗日战争胜利后,迎来了第三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东三省重新划分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台湾省也在此时回归祖国,全国省级单位增至35个,外加外蒙古、西藏两个地方。1946年1月5日,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1947年6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12个与省平级的院辖市,使得全国一级行政区划达到48个。截至1947年6月5日,除西藏地方外,全国共有2016个县,57个普通市,40个设治局,1个管理局,132个旗盟,共计2246个县级区划。并且,

        在1940年前,国民政府将县分为3等,1940年后则将县分为6等。 这些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历任总统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含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代理总统)(1912年至1949年)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0日)1912年3月10日辞职,1912年4月1日正式解职
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北洋军阀
【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1915年12月12日)北洋军阀
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北洋军阀,1916年1月1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进步党研究系
张勋((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1917年7月1日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黎元洪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
冯国璋(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职
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皖系军阀
黎元洪(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进步党研究系,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无实权。
曹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直系军阀
黄郛((1924年-11月24日,--1948年,黄郛代总统摄行大总统职务。 1924年11月24日以后无国务总理。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推翻,后无担当此职者。
蒋介石(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桂系军阀代行职权,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总统法律上取消职权。


国旗国徽
     民国初期采用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后在全国推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国徽有两款,北洋政府的十二章国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徽。国歌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后的《三民主义歌》。但在升国旗的时候使用《中华民国国旗歌》。


军事

     中华民国的国防力量构建严格遵循《中华民国宪法》第36条的规定。根据宪法,中华民国总统作为国家元首,统率陆海空三军,拥有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和统帅权。这种权力并非虚设,而是切实地体现在军队指挥体系中。 具体而言,总统通过责成国防部部长来行使这一重要职权。国防部部长在接到总统指令后,会将相关命令传达给参谋总长,再由参谋总长负责具体的指挥执行工作。这样的层级设置确保了从最高决策层到实际作战指挥层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保障了整个国防体系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中华民国在大陆执政期间,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外,自清朝末期以来,与周边国家的边境摩擦就未曾间断。特别是与苏俄在新疆、蒙古以及东北地区,还有与英国在西藏地区的边界争议,这些矛盾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影响着区域稳定。 在北洋政府统治阶段,中国曾派遣少量军队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参战规模有限,但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华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当时,对于西部边界的划分和管理,与苏联、英国等国仍存在诸多分歧与冲突。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依然通过武力等方式寻求解决。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长沙保卫战、南昌战役、宜枣战役、长衡战役、九江战役、桂柳战役、湘西会战、豫西鄂北会战、滇西反攻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共计发生了22场十万人以上的大规模会战,超过200次战役级别的战斗,以及不计其数的小规模交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歼灭和俘获日军约261万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

中华民国外交部是负责管理中华民国对外交往及各类涉外事务的最高级别机构。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新的政府对原有的外交部门进行了重组,将清朝的外务部正式改组为外交部,并且基于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撤销了理藩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外交部的最高领导职位名称有所变化。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一职位被称为“中华民国外交部总长”。而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则改为称作“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 中华民国外交部曾经的办公地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2号,这栋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多个单位的办公场所,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人口概况

      民国年间,中国人口大约为4亿左右。其中汉族人口占据绝对多数,比例超过90%,是当时社会的主体民族;其他少数民族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人口总数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0%。 民国时期的38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这是一段政治上极为动荡不安的过渡时期。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同样充满了波动与不确定性。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口统计数据存在诸多不完整和不准确之处。综合各类数据资料分析得出:1912年时中国人口约为41964万人,到了1949年则增长至54167万人。在这期间,人口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民国时期的人口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很高,然而死亡率也同样处于较高水平,导致人口增长率较低。当时的全国死亡率为2.76%,华南地区的死亡率更是高达3.04%,四川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死亡率达到了4%。婴儿的死亡率尤其令人担忧,竟高达15.6%。在这种高死亡率的情况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即使是城市居民,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左右。 其次,性别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失调现象,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性人口,男女比例达到了110:100。这种失衡状况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最后,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等原因,人口密集程度较高,例如江苏省的人口密度已经增加到每平方公里379人;而西北地区则地广人稀,新疆地区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38人,几乎可以说是荒无人烟。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反映了当时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其他阅读】

宝儿网地图

002.【朝代帝王世系

001.【全国省市简介

==========


=========

 

2023年1月1日 08:4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