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吴】
三国:孙吴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吴”作为地理概念本来是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封建时代常被用作爵位、国号的名称。
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
孙坚为汉末吴郡富春人,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向江东发展,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兵权。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就以“吴”为国号。
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
草创江东
汉末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以后又受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并立下不少战功。打败横行一时的董卓而进驻都城洛阳,于公元191年(汉初平二年)征讨荆州时战死,侄子孙贲率其将士依附袁术。
汉末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以后又受任长沙太守转战于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并立下不少战功。打败横行一时的董卓而进驻都城洛阳,于公元191年(汉初平二年)征讨荆州时战死,侄子孙贲率其将士依附袁术。
公元194年(汉兴平元年),孙坚长子孙策投奔袁术,并讨回孙坚部分旧部。公元195年以帮助舅舅吴景对抗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严白虎、许贡,迫使王朗、祖郎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阳的广大地区。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在许昌定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孙策又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大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但不久便被平定。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死,孙策之弟孙权统领孙策旧部,并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但不久便被平定。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 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虽有安抚政策,但吴人在亡国后地位一落千丈,原吴国的文武百官在晋朝地位“同于编户”,又多受北人歧视,故吴国士族多有怀念吴国之情。 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 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 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虽有安抚政策,但吴人在亡国后地位一落千丈,原吴国的文武百官在晋朝地位“同于编户”,又多受北人歧视,故吴国士族多有怀念吴国之情。 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 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